標普國際發表于3月11日的一篇分析認為,高氣價下,中國2022年LNG進口量可能不會繼續增長。該文章分析,3月10日亞洲JKM近月期貨價收于36.457美元/mmBtu,而前一日上海石油天然氣交易中心發布的中國的LNG出廠價綜合價格指數折合為24美元/mmBtu,有明顯價差。此外,國家管網公司最新公布的4月至12月LNG接收站碼頭接收剩余能力比2月同期高出約28.5萬噸,意味著有的買家由于缺乏市場需求而取消或推遲了預定的額度。
而這一趨勢很可能持續,并對國內的能源供應帶來潛在影響。
歐洲的溢價,是改變LNG貿易流向最大的動力。而在國內,無論是工業還是發電,下游環節對如此高的LNG市場價格難以承受。前述貿易專家擔心,盡管三桶油保障了相當的氣源,但在國際市場高成本的情況下,如果國內天然氣需求繼續增長,增量如何滿足將面臨很大困難。
國內用戶已經開始感受到LNG市場價格的痛苦。
一位沿海氣電廠人士對《財經十一人》表示,目前LNG現貨市場的價格報價已經相當于8元/立方米,以此估算,意味著度電燃料成本高達2元/度電。而國內各省燃煤標桿電價一般在0.3元/度-0.45元/度,現貨氣價水平發電已經沒有任何經濟性可言。
現貨之外,氣電廠也有相當的氣量來自于與三桶油的長協合同氣量,其價格相對穩定。但在國際油價不斷攀升的背景下,三桶油的長協氣價隨之上升,向下游傳導后也已經上漲。目前,其合同內氣量的氣價已經漲至接近3.5元/立方米,最新的管道氣拍賣價漲至6.7元/立方米,在現在的電價水平下,都不具備經濟性。“現在已經無法考慮機組運行的盈虧平衡點,連燃料成本的保本點都達不到。”該氣電廠人士介紹。
氣價的影響同樣波及到了工業用戶。中國能源網總經理周濤對《財經十一人》表示,2019年前推動煤改氣時,陶瓷、金屬加工等行業曾集體向政府反映,氣價超過3.5元/立方米將面臨虧損,現在面對超過6元以上的高氣價將更加難以承受。
地緣政治沖突的走向無疑將是左右未來能源供應、價格最大的變量,而現在無人能夠判斷其結果。在歐洲大舉與俄氣脫鉤之際,天然氣的供應形勢會愈發嚴峻,價格短期難以回落,不具備價格優勢的亞洲市場,將更難以買到足夠的天然氣。
因此,前述氣電廠人士評價稱,俄烏沖突雖然遠離亞洲,但全球能源市場是一體的。國際市場一次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氣齊齊飆升,如果持續下去,將會引發一場低烈度的能源安全危機,可能需要用類似應對能源安全危機的思維來處理當前的情況。
上篇:
下篇:
地址:甘肅省蘭州市城關區慶陽路77號比科新大廈 傳真: 電郵:303235380@qq.com
隴ICP備14001663號 泰和集團 甘公網安備 62010202002397號 版權所有 設計制作 宏點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