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2013年文化部發布的《中國文化消費指數》,我國文化消費潛在規模為47026億元,占居民消費總支出的30%,而當時實際文化消費規模為10388億元,僅占居民消費總支出的6.6%,存在36638億元的文化消費缺口,意味著文化消費在擴大內需方面還有巨大潛力。
(三)文化產業是轉變發展方式的重要手段
進入經濟新常態,市場需求過熱形成的低水平數量擴張模式已經不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隨著生產要素成本的提高,粗放型的發展方式亟待轉變,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產業將逐步淘汰或轉型,集約型、質量效益型、低耗能、無污染的產業將得到大力推廣,經濟增長方式正在發生一場變革。
文化產業是一種高端產業形態,符合集約型、低耗能、創新性的特點,具有綜合性強、低碳環保、可持續發展的特殊優勢,大力發展文化產業不僅可以提高經濟總量、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還可以增加第三產業比重,改善經濟結構,減少能耗和污染,同時提高創新在經濟發展中的重要性,有利于“中國制造”升級為“中國創造”。
(四)文化產業是緩解就業壓力的重要出路
“十三五”規劃綱要提出實現城鎮新增就業5000萬人以上,即平均每年不少于1000萬人。當前,有一部分行業生產經營出現了困難,崗位需求減少,還有一部分企業在去產能、去庫存中面臨關停并轉,大量職工需要分流安置,加上每年有700多萬高校畢業生面臨就業,實現“十三五”確定的就業目標壓力巨大。
文化產業橫跨第二和第三產業,具有高就業吸納能力,一方面通過自身發展可以促進文化、娛樂和旅游休閑為代表的服務業產值增加,直接增加就業;另一方面也可以使輔助文化產業的設備制造、建筑、交通等增加生產值,從而間接拉動就業。研究表明,文化產業與第二產業就業正相關,文化產業產值增加1%可促進第二產業就業增加0.2%,文化產業與第三產業就業同樣正相關,文化產業產值增加1%會推動第三產業就業增加約0.12%。
“十三五”時期推動經濟發展的另一項重要舉措是提高城鎮化水平,尤其是加快三四線城市、農村鄉鎮的建設,以吸納第一產業富余的勞動力,增加社會就業。當前城鎮化面臨的突出問題之一是缺少足夠吸引力,加快文化產業的發展,改善基層城鎮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條件,可以增加城鎮的吸引力,推動進城鎮化的發展。
(五)文化產業是抗擊經濟下行壓力的重要工具
當前全球經濟正處于深度調整期,低增長、低通脹、低需求同高失業、高債務、高泡沫等風險交織,主要經濟體走勢和政策取向分化嚴重,經濟形勢的不確定性依然突出,下行壓力十分巨大,在這種大環境下,完成“十三五”規劃綱要提出的各項經濟發展目標面臨十分嚴峻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