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文化產業發展注重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尤其是“一帶一路”戰略穩步推進和2014年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對外文化貿易的意見》頒布后,各項政策支持力度加大,我國文化產品和服務在國際市場的份額進一步擴大,文化整體實力和競爭力不斷提升。但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我國文化產業仍迫切需要解決好“三大難題”。
“根子太弱”——“走不穩”
藍皮書指出,2015年文化產品進出口出現了較大幅度的下滑,整個“十二五”期間的進出口總額呈拋物線式的發展狀況。解析這個問題不難看到,當前制約我國文化產品出口“不穩定”的主要因素是,文化產業“根子弱’、“走不穩”。
首先,文化產業的發展仍不成熟。國家“十二五”規劃明確提出將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型產業,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再度強調文化產業的發展目標,到2016年我國文化產業的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5%。但從文化產業占GDP的比重來看,目前,北京、上海、江蘇、廣東、浙江等多個省市,文化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已超過5%,成為當地的支柱產業。以深圳為例,在文博會的推動下,2016年,深圳文化創意產業增加值達1949億元,同比增長11%,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超過10%,成為深圳四大支柱產業之一。除此之外,而我國大部分省市年平均值還不到4%,產業發展嚴重不平衡。
其次,文化產業發展質量不高。一是文化產業實力不足、影響力較低,如目前全國500多家出版社的收入總和,還不及德國貝塔斯曼集團一家的收入;二是文化品牌少,文化含金量不足、文化產業影響力不足;三是各種文化產業園區良莠不分,目前,文化部已先后命名了200多家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示范基地以及試驗園區,不少產業園區籠罩著急功近利的氛圍,大批倉促上馬的產業園區項目缺乏明確的產業規劃,只有15%左右的文化創意園區實現盈利。
三是民間資本進入效應未充分現象。這實際上是當前文化產業市場化程度不足及市場規范缺失造成的。由于文化產業的發展必須要用大量的資金,而且風險比較高,在發展文化產業的初級階段,主要依靠大量的政府主導,導致政府投入文化產業的時間太長就會形成局部壟斷,陷入市場低效物質循環。近年來,國家先后出臺鼓勵民間資本進入文化領域的相關意見規定,正催生民營文化企業不斷崛起。但集體私營及其他企業出口文化產品占全部出口總值比例仍然很低,有關扶持政策產生效果仍有待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