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長期來看,王斯成對補貼拖欠問題仍持悲觀態度,他認為由于光伏行業依然有補貼需求,補貼的歷史問題難解決,將來還可能會越欠越多。但馬麗芳相對比較樂觀,她認為隨著可再生能源的發展,陸上風電將在2021年不再收到補貼,光伏也會因為技術進步等原因,慢慢轉向平價。需要補貼的存量項目會越來越少,而用作補貼的那部分基金并不會減少,這樣下去補貼缺口在達到一個峰值后就會越來越小,“風能專委會(CWEA)算下來可能到2035年或者2040年左右能補上缺口”。
\
江蘇南通的光伏生產車間。圖片來源:Alamy
開啟平價上網時代?
無論補貼問題最終會以何種形式解決,可再生能源平價上網時代已經不可避免地到來了。即將離開補貼“獨立生存”,也即將和煤電價格進行競爭,當下的中國風電和光伏行業準備好了嗎?
作為中國首批平價風電示范項目中第一個并網發電的項目,位于甘肅省玉門市的中核黑崖子50兆瓦風電平價上網示范項目在去年八月正式投入運營。據相關負責人介紹,該項目年可發電量約1.52億千瓦時,上網電價和該省燃煤標桿電價一樣,為0.3078元/千瓦時。安徽省馬鞍山市的中廣核安徽當涂260MW光伏項目則是中國首批平價光伏示范項目,目前的上網電價也做到了和該省燃煤標桿電價相同,為0.3844元/千瓦時。風電、光伏項目平價上網實例已在部分區域出現。
盡管有現成的案例,也有專家提出風電、光伏的技術成本已經可以和煤電競爭,但對于企業來說,無論是以存量項目轉為平價也好,還是拿新建項目去申報平價也好,他們依然有自己的顧慮。
根據2019年第一批風電、光伏發電平價上網項目的名單,去年存量項目自愿轉為平價的項目共計25個,僅占全部項目的5%左右,其中90%是風電,主要分布在吉林、遼寧、安徽三省。多數企業不愿轉平價的原因主要還在價格——有補貼的情況下,企業收益總是更高。但今年補貼政策新提出的“自愿轉為平價項目可優先兌付補貼資金”這一條或許又會激發存量項目轉為平價項目的積極性。
對于新建項目來說,盡管風電、光伏的技術成本的確在下降,但高昂的非技術成本仍是項目實現平價上網的阻礙。根據業內雜志《能源評論》,非技術成本主要包括限電成本、土地稅費成本、融資成本、前期開發等費用。據統計,風電和光伏的非技術成本都占到整體投資的20%甚至更多。 其中,限電成本是因為電力系統消納能力有限,無法全額消納項目所發電量而產生的,棄光、棄電問題一直是行業內部的困擾。
對此,正在醞釀出臺的中國首部《能源法》將帶來利好。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能源法中心主任李艷芳在4月23日關于《能源法》征求意見稿的線上研討會上表示,《征求意見稿》中涉及的消納保障制度、保障性收購制度等有助于解決風電、光伏的消納問題,降低棄風、棄光率。此外,《征求意見稿》對能源輸配管網等壟斷性企業也進行了監管性規范,要求管網對能源“公平接入、無歧視開放”。李艷芳認為,目前管網對可再生能源的電力上網可能不夠友好,而這里提到的“公平接入”是希望能消除這種“歧視”。
上篇:
下篇:
地址:甘肅省蘭州市城關區慶陽路77號比科新大廈 傳真: 電郵:303235380@qq.com
隴ICP備14001663號 泰和集團 甘公網安備 62010202002397號 版權所有 設計制作 宏點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