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新冠疫情令可再生能源項目面臨工期推遲的挑戰,但中國政策制定者并不打算因此而推遲給行業“斷奶”的期限。
建在大慶草原上的太陽能發電站。圖片來源:Alamy
2020年初,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對各行各業都造成了沖擊,中國風電、光伏行業也不例外。但當包括“兩會”、高考在內的全社會各項事務均因疫情而推遲或減緩的時候,中央政府卻決定維持對可再生能源補貼“斷奶”的時間表。這令行業,尤其是風電產業,倍感壓力。對他們來說,要做的不僅僅只是恢復產能、恢復供應鏈,更要趕在國家補貼未取消之前完成裝機并網。
對中國來說,使風電、光伏離開國家補貼“獨立生存”,價格逐步與傳統燃煤標桿上網電價比肩,邁入“平價上網”時代,已是不能再拖延的轉變。這轉變背后,既有多年的補貼電價政策難以為繼的現實,也有用競爭優化行業的戰略考量。
并網推遲之爭
根據2019年5月國家發改委發布的通知,2018年已核準且在2020年底前并網的陸上風電項目可以享受標桿電價(即電價補貼),2019-2020年底前核準并于2021年底前并網的項目可享受略低的補貼。但之后新增的項目不再享受國家補貼。對光伏項目來說,到今年6月30日仍未完成并網的部分光伏項目將被取消補貼。
嚴重的新冠疫情使得在補貼窗口關閉前完成并網變得困難重重。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秘書長秦海巖3月30日在該機構微信公眾號上發文指出,不少項目的開發企業是按照上述政策窗口期來制定計劃的,但疫情導致的工期延誤將徹底打亂原有計劃,大部分擬建和在建項目都難以在規定的并網時間內完成,這意味著不能享受項目核準時的補貼電價。但這些項目的可行性研究方案和投資決策都是按有補貼的條件做出的,拿不到原定電價,投資收益不保,這些項目勢必被迫擱置或取消。
“若要保住補貼電價,40多萬千瓦的裝機年底前必須并網。在這40多萬千瓦的項目中,有把握年底并網的大約占60%,經過努力可能實現年底并網的大約占20%,還有20%難度極大。”國家電投集團江西新能源發電分公司總經理何根新在《中國能源報》最近刊發的文章中指出了目前公司在疫情和并網雙重壓力下面臨的困難。據統計,該公司在建風電的裝機產能占公司已投產可再生能源總產能的63%。
相比風電,光伏國內市場受到的影響不算太大。咨詢機構集邦新能源的光伏分析師陳君盈2月27日在中國光伏行業協會舉辦的一個活動上發言認為,目前預估所有受疫情影響還未并網的光伏項目會遞延到第三季度,不至于影響全年度的安裝并網量。由于全球光伏制造在中國的集中度超過70%,而光伏裝機的相關部件又多在中國西部和東南部生產,因此國內的光伏生產裝機受全球疫情的影響不大。除去疫情初期的延遲復工和運輸物流的限制外,整體產業鏈已經基本恢復。
上篇:
下篇:
地址:甘肅省蘭州市城關區慶陽路77號比科新大廈 傳真: 電郵:303235380@qq.com
隴ICP備14001663號 泰和集團 甘公網安備 62010202002397號 版權所有 設計制作 宏點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