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熱發電是提高我國可再生能源電力外送的比重,促進能源轉型目標的實現的有效途徑之一。隨著產業規模的擴大,國際市場的拓展,光熱發電工程投資將會得到顯著的下降,發電成本也會隨之有大幅下降。業內期待,國家對后續政策做出調整,并提出支持光熱長遠、穩定、健康發展的總體思路。
氫能 持續發“熱”
氫能源首次寫入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新能源汽車購置補貼轉為用于支持充電(加氫)基礎設施建設、各地積極謀劃并出臺規劃和政策、大型國企及民企紛紛搶灘布局……今年以來,我國氫能產業發展形勢火爆,大量資本和人才快速匯聚,創新和應用成果此起彼,氫能“熱”度持續高漲,已經一躍成為能源領域的“香餑餑”和“寵兒”。
“我覺得,氫能熱起來是必然的。”在國際氫能協會副主席、清華大學核能與新能源技術研究院教授毛宗強看來,“不管是從能源安全還是環境治理壓力方面來看,氫能應該是未來能源發展的一大方向。”
然而,在日漸升溫的“氫能熱”中,更需客觀理性的“冷思考”。不容忽視的是氫能行業起步較晚,面臨缺乏國家層面頂層設計、技術性能指標有待提升、基礎設施配套滯后、行業標準法律法規不完善,行業秩序未建立等諸多問題。
“現在,一些協會、聯盟發布氫能產業規劃,各地出臺各自的地方規劃,但都不屬于國家層面出臺的整體產業規劃。這是目前我國氫能發展遇到的最大掣肘。”毛宗強說,“原因在于目前國家沒有專門的機構或部門來管理推動氫能產業的發展。”
業內人士認為,2019年是我國氫能產業發展的關鍵一年,從總體上看,我國氫能技術正逐步獲得驗證,尤其是燃料電池汽車已經進入市場化示范階段,預計2020年前后將進入產業化和商業化發展階段。”
儲能 發展回歸理性
自2017年10月我國大規模儲能技術及應用發展的首個指導性政策――《關于促進儲能產業與技術發展的指導意見》正式發布以來,儲能產業煥發出勃勃生機,呈現爆發式增長,2011-2018年電化學儲能平均增長率約為50%。
但在短暫的產業爆發之后,轉折出現在2019年,儲能產業發展進入減速調整期,重新回歸理性。中關村儲能產業技術聯盟統計,今年 1-9月,我國新增投運電化學儲能裝機規模207.6萬千瓦,同比下降37.4%。
雖然市場增速相比去年同期有所下降,但對于新興產業的發展來說尚屬正常。特別是在國內市場機制、相關標準規范并不完善或缺失的大背景下,產業發展自然會面臨不同程度的困難與挑戰,需要放緩腳步“冷靜思考”。
未來,儲能產業如何發展?中關村儲能產業技術聯盟研究經理郭凡表示,除了自身技術進步外,儲能發展必須依靠于電力能源體系改革推動的力度。在市場尚不完善的時期,儲能需要“看得見的手”進行富有前瞻性的計劃以及合理的激勵手段來培育市場,隨著市場的不斷完善,電的商品屬性通過更加準確合理的價格形成機制確定,再由“看不見的手”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
上篇:
下篇:
地址:甘肅省蘭州市城關區慶陽路77號比科新大廈 傳真: 電郵:303235380@qq.com
隴ICP備14001663號 泰和集團 甘公網安備 62010202002397號 版權所有 設計制作 宏點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