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海巖認為,在商業模式上實現用戶需求和企業生產的交互,在生產流程上做到縱向和橫向的整合,在技術上提高企業的數據采集和分析能力,形成由各類信息化系統組成的多維一體的智慧管控體系,這是提高可再生能源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保障。在智能風電的建設中,有些企業已經建立了數據監控中心,能夠實時查看每一臺機組的運行狀態,并對不同機型和區域進行各種對標分析,生成的大量信息作為決策依據。推動運維由故障后轉向預防性,有效提升了項目收益。
秦海巖表示,創新是我國風電產業發展的核心驅動力。過去的一年,企業將創新基因與行業需求結合,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等技術被迅速引入,數字化、定制化特征凸顯,高塔架、長葉片、大容量、智能化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同時,開發模式創新也有加速之勢。
可再生能源是未來能源變革的主力,可再生能源和物聯網的結合將會成為下一個風口,那些真正看懂并相信這一趨勢,順應發展潮流的有識之士會造就能源領域的下一個BAT。
提高質量,逐步放開市場
任東明向記者表示,目前我國電價要由政府確定,未來電力體制改革的大方向最終要實現靈活上網、靈活調度、市場定價,以競爭形成的電價才能真正地反映市場需求。
劉譯陽指出,光伏是一個受補貼的新能源,實際上,補貼的調整就是市場機制的一種手段,通過上網電價的調節更科學,也更具經濟性。在補貼沒有徹底退出前,國家發改委的定價要綜合各種因素,避免出現大起大落。未來,電價完全由市場調節后,政府更多的要放開前置審批,做好事中和事后的監管。
劉譯陽建議,在質量方面,工信部一定要建立相應的黑白名單,進行動態監管,無論是央企、國企還是民營企業,出現質量誠信問題要曝光和處罰,形成公開透明的機制和嚴格有力的防范機制。
秦海巖向記者表示,國內光伏成本下降快,對風電也形成一定的壓力,未來光伏成本下降幅度有可能超過風電。在通過擴大規模效應降低成本上,風電已經基本沒有上升空間,接下來將在質量效益、技術效益上更多發力。業界應在不斷優化管理、開發、運維工作的同時,積極探索將項目開發與促進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緊密結合,以贏取更大發展空間。
時璟麗表示:“國家應強化實施可再生能源全額保障性收購制度,在保障性收購小時數之內,必須足額足價收購,做不到需要有相應的補償機制,超出的電量可以探索和實施市場定價。2018年是‘十三五’承前啟后的階段,將推出更好的市場規則、商業模式和實施細則。而光伏企業可能會迎來新一輪產業整合,目前政策激勵了一批中小企業,民營企業動作很快,但希望進來的都是優質資本,能夠得到充分競爭;風電發電行業近年來發展平穩,但企業相比之前有些動力不夠,希望通過市場化交易等新的機制,引入更多的主體參與,引發‘鯰魚效應’,使行業更具活力;在風光等成熟的可再生能源補貼的大門尚未確定何時關閉之前,企業要盡早做好應對準備,當未來某一天,風口中的風力減弱之時,仍然能夠飛翔。”
上篇:
下篇:
地址:甘肅省蘭州市城關區慶陽路77號比科新大廈 傳真: 電郵:303235380@qq.com
隴ICP備14001663號 泰和集團 甘公網安備 62010202002397號 版權所有 設計制作 宏點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