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風能協會副主席、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委會秘書長秦海巖在接受《經濟》記者采訪時說,海上風電開發也將駛入快車道,迎來規模化發展。據初步統計,2017年,核準和新開工的海上風電項目規模均達到400萬千瓦。江蘇、福建等地的一批大型項目陸續投運,大大提振了業界信心。
任東明表示,生物質在我國已發展多年,以往多以小規模戶用沼氣為主,現在更多地以大型養殖廠和垃圾為原料,建設供一村一鎮的集中式規模化沼氣工程。未來,生物質能源要結合國家提出的鄉村振興戰略、美麗鄉村、清潔取暖等政策,就地收集、就地加工轉化、服務鄉村,這既符合國家農村發展戰略需求,又能節省成本,節能環保。
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員時璟麗向《經濟》記者表示,生物質能源發展相對比較平穩,規劃到2020年發電總裝機容量達到1500萬千瓦,相信這一目標很快就能提前完成,但受資源量的限制,生物質能源無法像光伏那樣爆發式增長。生物質與煤電等混燃發電能直接替代部分煤炭,是“十三五”規劃中提出的農林剩余物較好的利用方式,國際上也有很多成功經驗,但在對生物質發電實施經濟激勵政策情況下,需要弄清混燃摻燒了多少生物質燃料,但目前依然缺乏有效的計量方法和監管手段。
分布式能源“東南飛”
時璟麗表示,鑒于光伏電站有指標限制,領跑者基地項目規模有限,分布式光伏尤其是自發自用余量上網以及建立市場化交易模式的分布式光伏將是未來行業發展的重點。其中,村級光伏扶貧電站(0.5兆瓦及以下)標桿電價、戶用分布式光伏扶貧項目度電補貼標準保持不變,其發展就更有擴展空間。
秦海巖表示,“十三五”期間,我國風電開發重心開始向中東南部轉移。風能資源具有分布廣、密度低,更適合就地開發,就近利用,在處于負荷中心的中東南部開發風電項目更符合其資源稟賦。
未來,風電的分散式開發將成為主要模式之一,一是它能更好地匹配中東南部的自然條件,以配網負荷和接入條件確定建設規模,可根據外部建設環境進行靈活設計,對土地依賴度較低;二是投資規模小、建設周期短、更容易吸引民間資本參與,帶動投資主體向多元化方向發展;三是中東南部普遍網架結構堅固,配電網用電負荷高,無消納之虞,項目收入更加穩定。
秦海巖建議,未來分散式風電要堅持集中規劃,批量核準,與地方經濟發展相結合的思路和原則。首先,通過集中規劃,實現經濟高效管理;二是以縣域為單位打包核準,簡化前期手續;三是可借鑒國外社區風電發展經驗,通過土地入股、PPP模式等方式增加地方的參與度,并將分散式風電項目開發與各地旅游開發、特色小鎮建設、民生改善工程等相結合,從而促進風電和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多贏效果。
上篇:
下篇:
地址:甘肅省蘭州市城關區慶陽路77號比科新大廈 傳真: 電郵:303235380@qq.com
隴ICP備14001663號 泰和集團 甘公網安備 62010202002397號 版權所有 設計制作 宏點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