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勘單位改革與轉型,不僅關乎地勘單位的發展,更與身在地勘單位的每個人的利益息息相關,是熱點話題,關注度自然也高。
挑戰前所未有
“與以往不同,如今地勘單位面對前所未有的挑戰,將倒逼地勘單位加快改革進程。”一位業內資深人士表示,早期勘查項目因為風險高、周期長,資源儲量不明朗,風險投資并不愿意投資。但這時正是地勘項目最需要資金的時候。隨著后期勘查的深入,資源量越來越清楚,如果資源稟賦好,地勘單位手握這樣的項目,不愁找不到資金,也就不再那么渴望風險投資了。
“礦產資源勘查屬于風險投資。行業平均成功率僅為3%~5%,平均投資周期17年左右,平均投資回報15倍左右。”中鋁礦產資源有限公司總經理王東生表示,礦產資源勘查周期長、投資多,不同于一般風險投資,很難依靠個人和單一企業來持續保障投資、承擔風險。與此同時,我國礦產勘查企業無法上市,找礦勘查融資難。缺乏持續穩定投資,找礦投資難以為繼。”
另有一些業內人士表示,不僅地勘單位面臨巨大風險,相關人員也存在著巨大從業風險。因為是投資風險就意味著會有失敗。應該允許失敗,不能將失敗等同于失誤而被問責。
相對國有地勘單位,民營地勘查單位同樣面臨著巨大挑戰。論壇期間,一家民營地勘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前不久將一個礦業權無條件轉讓給了國內一知名礦業企業。“無條件就是一分錢不收。這不是天方夜譚,因為維護成本很高。”這位負責人坦言。
除此之外,一些基層地勘工作人員反映:“國家倡導生態文明建設,對此地勘單位堅決擁護。但是,有的地方因為保護區有補貼,劃入保護區的面積很大,一些地勘單位甚至被明確告知,保護區內不準勘探,保護區外也不準勘探。”
對此,有業內人士質疑:“保護區的規劃范圍是否科學合理?如何讓現行環境保護政策執行好,不走樣?”另有業內人士表示:“公益一類地勘單位的職責就是基礎地調,其中包括摸清家底,做好戰略儲備。那么保護區的資源情況是否還需要摸清?”
中國工程院院士陳毓川在論壇上介紹,目前國有地勘隊伍有30多萬人,直屬中央的6萬多人,屬地化的近28萬人,絕大部分隊伍拿不到礦權,也無資本找礦開礦,基本上是承擔國家與地方政府項目及為礦山企業打工服務。由于礦業不景氣,地質項目減少,不少隊伍維持生存都出現了問題。大部分國有地勘單位進行企業化改革的條件很差。相對國有地勘查單位,此次參會的民營地勘單位代表——西凱礦業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韓冰坦言:“民營地勘企業在夾縫中生存更為艱難,全是眼淚。”
上篇:
下篇:
地址:甘肅省蘭州市城關區慶陽路77號比科新大廈 傳真: 電郵:303235380@qq.com
隴ICP備14001663號 泰和集團 甘公網安備 62010202002397號 版權所有 設計制作 宏點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