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文化部正式出臺《文化部“十三五”時期文化產業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規劃》緊扣我國經濟新常態下的新要求和文化產業發展的新趨勢,明確了“十三五”時期文化系統文化產業發展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主要目標、主要任務、重點行業和保障措施,并提出實現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的發展目標。這一規劃的出臺對于“十三五”期間文化系統文化產業的發展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一、“十三五”時期文化產業發展關鍵是提質增效
近些年,我國文化產業發展保持較快增長速度,這主要得益于文化領域市場化改革的不斷深化。也要看到,文化產業發展的數量規模固然重要,卻不能完全體現產業自身的質量和效益。實現產業的持續增長,促進產業由成長型向成熟型過渡,是一個系統性的問題,不僅需要增加投入、加強扶持,更需要有較強的文化創新創意能力、有效的產品供給、理性的文化消費需求、具有特色的產業區域發展路徑、相互協作的產業生態以及完善的市場環境等。
當前我國文化產業發展已經形成廣泛的社會認同度和參與度,文化領域的創新創業也日趨活躍,社會力量投資文化產業熱情高漲。同時,文化產業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增加經濟社會發展新動力等方面也被寄予厚望。但是《規劃》指出,我國文化產業還存在整體規模還不夠大,創新創意能力和競爭力還不強,結構布局還需優化,文化產品和服務有效供給不足,高端人才相對短缺,政策和市場環境有待完善等問題。“十三五”期間,還需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不斷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促進文化產業轉型升級,提高文化產業發展質量和效益。這既體現了我國文化產業在新的發展階段要實現持續增長,必須著手于深層次的問題,又體現了文化產業需要以更加穩健的市場成熟度,來迎接經濟新常態帶來的機遇和挑戰。
二、圍繞提質增效,《規劃》重點解決的問題
圍繞“十三五”期間文化產業的轉型升級和提質增效,《規劃》也圍繞產品、市場、區域、政策和業態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新的發展理念和思路。
一是更加注重提升文化供給質量。當前我國文化消費水平總體不高,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文化產品供給和需求存在結構性矛盾。文化發展過程中的供需矛盾問題,很難僅僅通過財稅補貼、免費優惠等政策,進行單方面、短期性的消費刺激來解決。這種方式往往會帶來產業結構不合理、產能過剩等問題。必須通過調整優化文化生產結構和資源配置,著力提升文化產品供給的質量和效益,完成文化供需適配。面對日益多樣化和個性化的文化消費需求,如何從供給側發力,通過更多高品質、適銷對路的文化產品和服務來釋放文化消費潛力,是文化產業健康持續發展的關鍵。《規劃》重點從推動文化內容形式、供給方式創新,文化品牌建設和傳統工藝振興,提高文化創意產品原創能力和營銷水平,擴大中高端文化供給,加強數字文化創意內容創作與供給,積極推廣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文化服務模式等多個方面進行部署,主要體現出“十三五”期間,文化發展質量的提升,文化消費需求的拉動,更加強調從文化內容創新、形式創新、業態創新,從優化文化資源配置,調整和重構文化生產結構,來提升文化供給體系的質量和效益。更加強調通過創造新供給,拉動新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