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文化部正式出臺《文化部“十三五”時期文化產業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規劃》緊扣我國經濟新常態下的新要求和文化產業發展的新趨勢,明確了“十三五”時期文化系統文化產業發展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主要目標、主要任務、重點行業和保障措施,并提出實現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的發展目標。這一規劃的出臺對于“十三五”期間文化系統文化產業的發展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一、“十三五”時期文化產業發展關鍵是提質增效
近些年,我國文化產業發展保持較快增長速度,這主要得益于文化領域市場化改革的不斷深化。也要看到,文化產業發展的數量規模固然重要,卻不能完全體現產業自身的質量和效益。實現產業的持續增長,促進產業由成長型向成熟型過渡,是一個系統性的問題,不僅需要增加投入、加強扶持,更需要有較強的文化創新創意能力、有效的產品供給、理性的文化消費需求、具有特色的產業區域發展路徑、相互協作的產業生態以及完善的市場環境等。
當前我國文化產業發展已經形成廣泛的社會認同度和參與度,文化領域的創新創業也日趨活躍,社會力量投資文化產業熱情高漲。同時,文化產業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增加經濟社會發展新動力等方面也被寄予厚望。但是《規劃》指出,我國文化產業還存在整體規模還不夠大,創新創意能力和競爭力還不強,結構布局還需優化,文化產品和服務有效供給不足,高端人才相對短缺,政策和市場環境有待完善等問題!笆濉逼陂g,還需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不斷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促進文化產業轉型升級,提高文化產業發展質量和效益。這既體現了我國文化產業在新的發展階段要實現持續增長,必須著手于深層次的問題,又體現了文化產業需要以更加穩健的市場成熟度,來迎接經濟新常態帶來的機遇和挑戰。
二、圍繞提質增效,《規劃》重點解決的問題
圍繞“十三五”期間文化產業的轉型升級和提質增效,《規劃》也圍繞產品、市場、區域、政策和業態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新的發展理念和思路。
一是更加注重提升文化供給質量。當前我國文化消費水平總體不高,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文化產品供給和需求存在結構性矛盾。文化發展過程中的供需矛盾問題,很難僅僅通過財稅補貼、免費優惠等政策,進行單方面、短期性的消費刺激來解決。這種方式往往會帶來產業結構不合理、產能過剩等問題。必須通過調整優化文化生產結構和資源配置,著力提升文化產品供給的質量和效益,完成文化供需適配。面對日益多樣化和個性化的文化消費需求,如何從供給側發力,通過更多高品質、適銷對路的文化產品和服務來釋放文化消費潛力,是文化產業健康持續發展的關鍵!兑巹潯分攸c從推動文化內容形式、供給方式創新,文化品牌建設和傳統工藝振興,提高文化創意產品原創能力和營銷水平,擴大中高端文化供給,加強數字文化創意內容創作與供給,積極推廣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文化服務模式等多個方面進行部署,主要體現出“十三五”期間,文化發展質量的提升,文化消費需求的拉動,更加強調從文化內容創新、形式創新、業態創新,從優化文化資源配置,調整和重構文化生產結構,來提升文化供給體系的質量和效益。更加強調通過創造新供給,拉動新需求。
二是強調建立有效的市場競爭機制。當前文化改革的核心是激發文化企業的創造活力,落腳點在于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我國文化市場活力激發仍然面臨著市場準入限制帶來的行政壟斷、文化立法滯后,以及投融資、知識產權等文化要素市場不健全等因素的阻礙!兑巹潯窂娬{在“十三五”期間,首先,要通過深化文化行政部門職能轉變,深入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加強事中、事后監管,促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積極推廣文化領域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吸收社會資本進入文化產業領域。其次,把行之有效的文化經濟政策法定化,加強互聯網文化管理法規制度建設,深化文化市場綜合行政執法改革,全面落實行政執法責任制,促進文化市場規范發展,保障文化產業有法可依。再次,強調從文化產業投融資體系、文化市場監管體系、文化要素市場體系以及知識產權制度建設等方面,著力完善文化產業發展的生態環境。
三是進一步優化區域文化產業發展方式。首先,突出特色化發展在區域文化產業中的重要作用!兑巹潯窂娬{根據各地資源稟賦和功能定位,實施差異化的文化產業發展戰略,尤其是對于中西部和少數民族地區來說,特色文化資源是其發展文化產業的主要優勢,符合地區實際的特色文化產業發展,既能與當地居民生產生活有效結合,實現文化精準扶貧,又能在國內外文化市場中形成差異化的競爭優勢。其次,強調城鄉統籌、與城鎮化建設相結合!兑巹潯饭膭畎l展若干帶動區域協同發展的增長極,打造特色文化產業群,支持各地培育特色文化小鎮、特色文化街區、特色文化鄉村。這種由點成面、點面結合的發展方式,更加有利于形成特色化和相互帶動的區域發展方式。再次,《規劃》提出京津冀、藏羌彝、絲綢之路沿線重點區域、長江經濟帶城市群、東北老工業基地等區域協同發展布局,主要為了促進具有一定產業關聯度、空間組織緊湊性和資源相似性的城市群,實現文化產業協同發展。
四是注重文化經濟政策的精準性。當前,我國文化經濟政策存在扶持方式單一,直接資助獎勵的政策落實度高,而引導性、鼓勵性的扶持政策落實成效往往不高的問題。這主要是因為很多文化經濟政策,如專項資金政策,大都是“十一五”時期設立,建立的初衷就是為了扶持處于起步階段的文化產業。這對于發揮政府在文化產業發展過程中的引導、扶持和調控作用起到重要作用,促進了文化產業發展初期市場培育和功能引導,對社會資本起到了示范引導效應和杠桿效應。經歷了10多年的發展后,全國文化產業規模、結構和質量已今非昔比,政府角色也應適時轉變。在新的發展階段,原有文化經濟政策的設立是否會影響市場機制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的發揮,是否存在資金配給的信息不對稱問題,資金投入方式、重點扶持的主體是否需要轉變等存在較大爭議!兑巹潯分赋觯瑒撔抡度敕绞,逐步引入市場化運作模式,加大對具有較好市場前景、戰略性、先導性的文化產業創新創業項目支持力度,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傳統行政分配資源模式,將更有利于促進財政資金投向市場最直接需求的領域。
五是重點拓展文化產業發展的空間和領域!兑巹潯穼l展新型文化業態、促進轉型升級、推動融合發展,作為“十三五”時期文化產業發展的首要任務,并強調以“文化+”“互聯網+”戰略,推動文化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注重以互聯網等現代科技優化文化產業結構、以促進文化創意與國民經濟相融合,將文化產業與新的發展機遇緊密結合,促進形成新的增長點,提升自身發展空間,推動文化產業工作適應新情況、實現新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