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受出口能力弱的影響,也造成了部分國家外匯嚴重短缺。這促使當地政府采取了較為嚴格的外匯管制與資本管制措施,這樣做的結果極大增加了涉外企業和相關貿易部門的匯兌成本,進而影響了投資企業的發展積極性,也對當地的貿易發展造成損害。
消除貿易障礙重在展現包容與普惠
中國經濟時報:對于如何消除以上談到的貿易障礙,進一步推進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之間的貿易合作,您有哪些建議?
張宇燕:第一,針對貿易全球化的“非中性”以及來自貿易國國內既得利益集團的貿易阻礙,各國學界和政府要認識并厘清一個概念——得自貿易的收益。得自貿易的收益從長期來看,最終必將惠及所有參與貿易的人群,但在這個過程中,有些國家或群體的利益可能會受到短期“非中性”的影響,部分利益受損。因此,對得自貿易收益的理解,要分清長期利益與短期利益的關系、多數人獲益與少數人利益受損之間的關系。同時,這也是對國際貿易的一個基本認識,端正這種認識對貿易自由化的發展極為重要。
第二,建議貿易國各國政府通過設立配套保障機制等制度建設來彌補貿易中利益受損人群的損失。比如,可以建立一些體制機制性的解決補償辦法,如針對失業下崗人群的再就業培訓等。這其中,中國也可以考慮提供一定的幫助。我們還要通過雙邊貿易政策及規則的制定,盡可能地讓更多的人群從貿易中獲益,通過來自貿易雙方的共同努力,使整個貿易更具有包容性,并逐步改變國家間貿易不平衡狀況。
第三,我們應意識到,在貿易暢通的過程中,不應就貿易談貿易,就買賣談買賣,更應幫助這些貿易能力欠缺的國家提高其貿易“造血”能力。我們可以通過幫助其投資建設基礎設施、設立合資企業及經貿區等方式,使這些國家得以更充分發揮自身比較優勢,增強其自身的貿易“造血”能力,使其在未來發展中減少或消除貿易赤字,降低“一帶一路”沿線的貿易成本,更好地實現沿線國家間的貿易暢通。
第四,對于那些由于外匯短缺、匯兌困難而產生的貿易障礙,可以通過加速推動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來緩解和改善。人民幣已經納入特別提款權(SDR)貨幣籃子,其成為國際儲備貨幣地位得到確認。中國和對象國在貿易過程中,更多地使用人民幣進行計價結算,可有效地幫助企業家規避匯率風險、降低交易成本、減少匯兌風險與損失。這對緩解外幣硬通貨美元短缺等對貿易的限制,促進國家之間更好地貿易合作將起到重要作用。當然,人民幣國際化推進是一個過程,也可能會遭遇困難與挑戰,亦須逐漸完善政策框架,穩步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