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障礙關鍵來自既得利益集團阻撓
中國經濟時報:在貿易暢通方面,下一步的推進重點與突破口是什么?或者說,還存在哪些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之間的貿易障礙?
張宇燕:首先,貿易全球化是一種“非中性”的進程。也就是說,它在讓一部分國家和人群受益的同時,也會使另一部分國家和人群的利益難以避免地受到損害。這種貿易全球化的“非中性”會使一些國家的既得利益集團考慮到開放貿易的負面影響從而設置障礙,進而影響其國家參與“一帶一路”的積極性。
這些既得利益集團及其影響大致可分為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指由于開放競爭外國產品的進入,而造成的工廠倒閉、工人失業或收入下降以及因市場受到影響而導致的當地部分人群的利益受損。比如,開放對外貿易后,當一國更加物美價廉的貨品得以進入另一生產相對落后的國家之后,在惠及更多百姓享受價低質優商品的同時,也可能使得當地的工廠倒閉和工人下崗。而這部分受損人群的訴求必然會反映到政府的決策及政府的貿易開放態度之中。
另一方面,是這些既得利益集團本身面對外來競爭者的警惕態度,他們無疑要為保護其既得利益而拒絕貿易開放。比如,調研中發現,東南亞的某個國家,其GDP僅是中國的三分之一,當地電價卻是中國的三倍,這里具有豐沛的水、煤等自然資源,非常適合前去投資建廠。但是當中國的電力企業要進駐投資時,卻受到來自其國內既得利益集團的強大阻力,這種阻撓對其國家的投資與貿易開放發展無疑產生了較大的負面影響。這些既得利益集團的阻撓是貿易暢通的關鍵性障礙之一,也是未來應重點破除的貿易壁壘。
其次,在貿易暢通過程中還存在的另一個重要問題,就是很多國家特別是發展中國家自身貿易能力的不足。比如中國與很多“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之間存在著不小的貿易順差,對沿線國家而言的這種貿易逆差,也讓他們產生貿易保護主義情緒,這種抵觸情緒成為貿易開放進一步發展的障礙。
貿易能力主要是指一國的出口能力,貿易能力不足主要由兩個原因導致:一是很多國家特別是發展中國家,他們的絕對優勢和比較優勢由于種種原因并沒有得到充分發揮,這就會極大影響他們的出口能力,比如影響當地資源與工業制成品的出口等;二是一些國家的絕對優勢和比較優勢不明顯,這也是造成他們出現巨大貿易赤字的原因,尤其是相比中國貿易赤字大的原因。而這也成為貿易保護主義的主要來源,甚至間接影響雙方的貿易政策制定,使整個雙邊經貿關系的氛圍受到負面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