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即將于5月14日至15日在北京舉行,其中,貿易暢通作為“一帶一路”建設“五通”之中的重要推進內容,將是本次論壇的一大重要議題。
就“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三年多來在貿易暢通方面所取得的進展和成效,以及下一步的推進重點,中國經濟時報記者專訪了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所長張宇燕。
“一帶一路”沿線貿易合作成效顯現
中國經濟時報:您如何評價“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三年多來,在貿易暢通方面取得的進展與成效?
張宇燕:“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三年多來,中國積極參與多、雙邊貿易安排,FTA(自由貿易協定)談判取得很大進展,盡管有些談判在短期內尚未取得直接成效,有些談判如RCEP(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談判等尚未最終落槌,但談判進程本身就是對貿易便利化的極大促進。特別是近年來,中國在繼中國—東盟自貿區升級版談判成功之后,相繼與韓國、澳大利亞、新西蘭等20多個國家與地區簽署自貿協定,自貿區的朋友圈在不斷擴容之中,自貿區的設立無疑對貿易便利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當前,世界經濟復蘇乏力,國際貿易增長則更為緩慢。世界貿易組織估計,2016年按貿易量計算的全球貨物和服務貿易增速僅為1.7%,連續5年低于世界經濟增速。但是從“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貿易增長來看,仍有不少國家的貿易增速要遠遠高于全球經濟增速。同時,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之間的貿易增長變化也值得關注。據近期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7年一季度,我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出口1.66萬億元,同比增長26.2%,高于同期我國整體外貿增速4.4個百分點,占我國外貿總值的26.7%。同時,今年一季度我國對俄羅斯、巴基斯坦、波蘭、哈薩克斯坦和印度等國進出口分別增長37%、18.7%、19%、69.3%和27.7%。可見,我國對部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出口繼續保持了較快增長,貿易投資等各類項目落地將直接帶動沿線國家經濟增長和就業,沿線區域的互聯互通和貿易便利化得到進一步提升。
值得關注的是,在貿易額增長的同時,我國與沿線國家的貿易結構也逐步優化,比如服務貿易比例提升,中國的制造業也在從低端往中高端轉移,貿易品質與產業鏈的分工與布局也正在進一步轉換升級。未來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還將有更多服務貿易的合作空間。
當前,FTA談判仍在進行與擴容中,中國也不斷提出經濟一體化的新主張,比如由中國與泰國、柬埔寨、老撾、緬甸、越南五國合作建立的瀾滄江湄公河合作機制,使亞洲區域一體化的發展得以深入推進;推進“一帶一路”與俄羅斯主導的歐亞經濟聯盟實現有效對接合作,也將對未來中亞地區的經濟發展與互利共贏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當前,中歐班列有序發展、經貿合作區建設加快,中老鐵路開工建設、土耳其東西高鐵及匈塞鐵路等大型基礎設施項目的實施推進,都對促進“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工業化進程、產業升級和雙邊經貿關系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