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電的確可以彌補光伏發電的夜間缺失,但白天光伏多出力,是否又會擠占水電的效益?
從近幾年運行情況看,水電站送出線路的年利用小時數反而從原來的4621小時提高到5019小時,也就是說,水光“打捆”后,“蛋糕”做得更大了。即便真的出現水電出力下降,若算綜合效益,仍然劃算。“例如,龍羊峽水庫目前發電的重要性只排第四位,排在前三位的是防洪、防凌和供水。少發電就意味著多蓄水,這對于缺水的西北地區尤為重要。”黃河水電公司龍羊峽發電分公司總經理黃青剛說。
電站運行效率的提高,除了依托“水光互補”技術,還借助運行維護。據了解,龍羊峽“水光互補”光伏電站的一個子陣,就有4000多塊光伏組件,如果出現故障,僅通過人力核查,很難在短時間內確定故障點。如今電站通過“集中監控、大數據分析、遠程診斷、實時維護”的智能管理,可實現快速故障定位、缺陷智能處理等,年平均故障次數減少了30%。
“‘水光互補’技術實現了水力發電和光伏發電快速補償,解決了光伏發電的棄光難題和安全并網問題,填補了國際大規模‘水光互補’關鍵技術的空白,推動了清潔能源互補技術的發展。”黃河水電公司董事長姚小彥說,“水光互補”光伏電站一年可發電14.95億千瓦時,相當于一年節約標準煤46.46萬噸,創造了良好的社會生態環境收益。
實證基地提供技術支撐
近年來,中國光伏電站開發建設速度較快,但相關的技術研究仍顯不足,設備研發、標準制定均滯后于光伏電站建設。
具體而言,一方面,對于快速發展的新型設備,大多采用實驗室分析評估,缺乏戶外實證測試分析手段;另一方面,太陽能光伏電站關鍵設備在線運行檢測、測量所需的儀器、方法、精度等與國際先進水平差距較大。
“尤其是受設計理念及設備制造水平的限制,我們的數據對比分析、實際運行性能的評估方法都很單一,很難對已建成的光伏電站進行有效評估。”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國家電投光伏產業創新中心光儲數字信息中心主任崇鋒介紹道。
考慮到中國光伏產業發展的現實需要,經過反復調研論證,2016年,海南州生態光伏園建起了全球品種最全、方案最多、樣本分析最權威的光伏發電戶外檢測實證平臺——百兆瓦太陽能發電實證基地。
王倫告訴記者,實證基地讓148種光伏主流技術及產品同臺對比,共分為6個試驗對比區,選用展示26種組件、21種逆變器、17種支架等,囊括了國內外知名光伏制造商生產的產品,將諸多光伏設計理念、設計方案進行對比分析。
上篇:
下篇:
地址:甘肅省蘭州市城關區慶陽路77號比科新大廈 傳真: 電郵:303235380@qq.com
隴ICP備14001663號 泰和集團 甘公網安備 62010202002397號 版權所有 設計制作 宏點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