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意味著今后較長時期,我國電力清潔化必須提速,以風電和光伏發電為主的新能源將迎來加速發展。
作為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關鍵支撐技術,儲能在促進全球電力低碳轉型進程中不可或缺,尤其在可再生能源占比越來越高的電力系統中,儲能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但是儲能產業面臨歷史性機遇的同時,如何實現儲能與新能源乃至電力系統的深度融合,不管在頂層設計、市場機制還是在具體產業層面的降本增效上,都面臨不小的挑戰。
作者:吳家貌(中關村儲能產業技術聯盟副理事長、陽光電源副總裁兼光儲事業部副總裁)
一、國際儲能發展情況
盡管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但全球儲能產業仍保持高速增長勢頭。根據彭博新能源財經的預計,2020年全球儲能市場規模將從2019年的3.3GW/6.5GWh增至4.6GW/9.4GWh,創下新的紀錄。其中“可再生能源+儲能”這一應用場景正在快速發展,市場份額預計由2019年的59%提升至71%。
在全球主要儲能應用國家,“光伏+儲能”幾乎成為標配。投資商在大型地面電站加入儲能,不僅可以對電網進行調峰調頻,提高電網穩定性和電網線路利用率,還可以平滑光伏出力以減少對電網的沖擊。
為促進新能源消納、提升電力系統靈活性,英、美、德、日等國家通過立法給予儲能相應的身份,可以根據其自身資源的技術特點,設計不同的報價參數充分考慮儲能的技術與物理特性,讓其參與電能量、容量、輔助服務等不同品種交易,多種手段鼓勵儲能參與電力市場。
二、我國儲能產業面臨的主要問題
隨著我國經濟轉型、綠色能源快速發展和能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深化,我國的儲能發展需求正在日益擴張,儲能產業的快速發展已經成為必然。
截至目前,我國風電、光伏裝機均超過2.3億千瓦,安徽、湖南、青海等多地均在探索儲能等靈活調節資源促進新能源消納的新機制,已有17個省份出臺了新能源配套儲能及新能源場站一次調頻的相關政策。但是,盈利模式缺乏、成本高、標準不完善、系統集成不專業的問題較為突出。
一是政策缺少長效機制,收益存在很大不確定性。與國外相比,我國的現貨市場仍然以發電側單邊交易為主,價格信號無法傳導到用戶側形成有效激勵引導,從而造成商業模式無法形成閉環。
目前“可再生能源+儲能”成本主要由新能源開發商來支付,獲得收益存在局限性。按照“誰受益、誰付費”原則,新能源企業并不是唯一的受益主體,權責并不對等,儲能低價惡性競爭激烈。
上篇:
下篇:
地址:甘肅省蘭州市城關區慶陽路77號比科新大廈 傳真: 電郵:303235380@qq.com
隴ICP備14001663號 泰和集團 甘公網安備 62010202002397號 版權所有 設計制作 宏點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