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網江蘇電力將致力探索大電網安全管理新模式,建設傳統發電、清潔能源發電、儲能設備以及社會中海量可中斷負荷構成的大規模源網荷儲友好互動系統,協調解決清潔能源快速發展帶來的發供用協同難題和大電網安全風險,持續推動企業和電網高質量發展。
江蘇電網實現新能源發電預測大尺度、高精度、全覆蓋,七日新能源發電功率預測第七日平均預測精準度達84.2%
7月29日,國網江蘇省電力有限公司新能源大時空尺度發電預測平臺正式建成投運,江蘇電網成為首個實現大尺度、高精度、全覆蓋新能源發電預測的省級電網。這是繼江蘇電網新能源發電數據中心后,國網江蘇電力將移動互聯、人工智能、大數據分析等現代信息技術應用于新能源消納的又一項成果。
新能源功率預測可有效釋放消納空間
我國電源結構以火電為主,部分地區的火電占比超過70%,靈活調節電源比例嚴重不足。為了保證新能源的有效消納,一般采取盡量壓低火電出力的方式來提高新能源消納空間,在負荷低谷時段,由于火電已達到最小技術出力,因此必須采取人為限制新能源出力的方式來保障系統運行的穩定性。
江蘇地區新能源經過十余年快速發展,已經進入規模龐大、地域廣泛的替代能源階段。得益于江蘇電網的堅強網架,江蘇新能源發電長期處于不限電、自由發電模式,但隨著裝機規模的迅速增長,局部地區的新能源發電消納壓力不斷加大。
新能源功率預測,是根據新能源場站的歷史功率、歷史氣象、地形地貌、數值天氣預報、發電單元運行狀態等數據建立新能源場站輸出功率的預測模型,以風速、輻照、功率和數值天氣預報等數據作為輸入,結合新能源場站的運行狀況,得到未來的輸出功率。高精度的新能源功率預測對優化常規機組方式安排有著重要意義,而受現有新能源預測系統時間尺度及預測精度的限制,常規電源的機組組合優化未涉及開機方式,電源側消納空間尚未充分釋放。
大時空功率預測,充分挖掘調峰潛力
火電機組啟停是個復雜的熱力過程,頻繁啟停對機組運行經濟性、機組壽命以及發電系統的安全性影響較大。現行新能源功率預測時間尺度最長為72小時,以此為基礎的系統優化將引起火電機組的頻繁啟停,無法得到最優的機組組合。
2016年年底,國網江蘇電力根據多年實際運行經驗,提出“增加新能源功率預測時長,提升新能源預測精度,提高新能源功率預測預見期,優化火電機組組合,促進新能源全額消納”,并著手開展新能源發電5~7天中長期功率預測系統研發工作。
數值天氣預報作為新能源功率預測的主要輸入數據,長時間尺度功率預測需要考慮更大范圍內天氣系統的影響。現有數值預報多為區域中尺度模式,預報超過3天之后,模式誤差迅速累積,可用性急劇下降;其次,考慮大型天氣系統的全球預報模式的分辨率一般為30~50公里,無法精細化反映局地地形、地貌對天氣系統的影響。
上篇:
下篇:
地址:甘肅省蘭州市城關區慶陽路77號比科新大廈 傳真: 電郵:303235380@qq.com
隴ICP備14001663號 泰和集團 甘公網安備 62010202002397號 版權所有 設計制作 宏點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