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工程院院士杜祥琬出席能源年會暨第11屆中國能源企業高層論壇發言時表示,我國技術可開發的風能資源約為35億千瓦,技術開發的太陽能光伏資源為22億千瓦。截至2019年三季度,風能裝機1.98億千瓦,太陽能裝機1.9億千瓦,風機和太陽能可開發量都不到十分之一,風能、太陽能的發展還有十多倍的空間。
「從全球能源結構來看,非化石能源,包括可再生能源和核電,占全球一次能源22%,呈現快速穩定增長的趨勢,在我國能源結構當中已經占到14.3%。」
就關于如何支撐非化石能源的增長?
杜祥琬認為:
第一是自然資源稟賦,
第二是技術能力的提高,
第三是成本的下降。
目前,光伏發電成本是8-10美分/kW·h,陸地風電的成本是6美分/kW·h,水電5美分/kW·h,地熱發電8美分/kW·h,生物質發電6美分/kW·h,已經進入化石燃料發電的成本區間。
就地發電與電力輸送的經濟性比較,天津大學和華北電大各自獨立的研究得出的結論是:1千瓦時的電力,東部自發電的成本比西電東送的成本低。雖然分布式的個體量并不大,但星羅棋布,總量非常可觀。西電東送還是必要的,同時也要考慮到,東部開發可再生能源在經濟上是可行的。
太陽能、風能是不穩定的,具有間歇性的特征,必須跟儲能結合起來,而應運而生的儲能也在快速發展,從物理儲能(抽水蓄能、壓縮空氣儲能),到多種類型的電池所組成的化學儲能。獲益于材料科學的進步,化學儲能技術進步迅速而且成本持續下降。儲能不僅可以解決太陽能、風能間歇性的問題,而且能夠有力推動電動汽車及小區建設微網。
杜祥琬指出,長期以來行業習慣于集中式概念,比如“大電網”,但近些年分布式重要性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為應對氣候變化、保證能源安全,風電、光伏、地熱、生物質、天然氣等均可進行分布式發展,構建“天然氣+新能源”為主的發展模式也是可行的。
分布式能源是能源發展的重要方向,分布式能源的技術進步和應用推廣將極大改變傳統的能源生產和消費方式、消費模式。這不僅是能源、電力的重大變化,而且有助于城鄉一體化能源轉型。建設低碳能源網絡,無論是農村還是城市,都可以建立微網或者局域網,由集中式的大電網互動,也可以獨立運行。
重新認識資源稟賦
“十九大”目標指出,到2035年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目標基本實現。PM2.5應顯著低于我國國家標準35微克/m3;此外還指出,2050年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PM2.5達到國際標準10微克/m3。
上篇:
下篇:
地址:甘肅省蘭州市城關區慶陽路77號比科新大廈 傳真: 電郵:303235380@qq.com
隴ICP備14001663號 泰和集團 甘公網安備 62010202002397號 版權所有 設計制作 宏點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