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國人民銀行等部委印發的《關于加強非金融企業投資金融機構監管的指導意見》以及《關于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引發各界廣泛關注。分析人士指出,經過多年的高速發展,中國經濟實力顯著提高,金融體系不斷完善,金融業態和各類風險也有著新的表現。在實現更高起點開放的同時,及時扎牢風險防控的制度籬笆,不僅是為中國金融擴大開放的護航之舉,而且有利于金融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
完善風險防控體系
在金融活動中,風險無處不在。例如,部分非金融企業盲目向金融業擴張,甚至以非自有資金進行虛假注資、循環注資,從而使得實業板塊與金融板塊風險交叉傳遞。再例如,銀行、券商等機構的資產管理業務在滿足居民財富管理需求、優化社會融資結構的同時,也存在監管規則不一致、監管套利活動頻繁、風險底數不清、剛性兌付普遍等問題。這不僅干擾了宏觀調控,而且加劇了風險的跨行業、跨市場傳遞。
在金融業進一步擴大開放之際,中國人民銀行等主管部門發布的兩個指導意見,旨在直面風險盲點、扎牢制度籬笆。針對資金來源,新規要求非金融企業投資金融機構不得以委托資金、負債資金、“名股實債”等非自有資金投資金融機構;針對關聯交易,新規要求一般關聯交易定期報告,重大關聯交易逐筆報告;針對剛性兌付,新規明確要求金融機構不得承諾保本保收益,產品出現兌付困難時不得以任何形式墊資兌付……
工銀國際首席經濟學家程實對本報記者表示,資管新規等最新指導文件對于防控風險具有綱領性的意義。“比如,本次資管新規由一行兩會、外匯局聯合發布,體現了在金融業擴大開放的背景下,頂層設計對于監管范圍、內容、力度相應地擴張和強化以及監管標準的進一步統一。其出臺的過程,也體現出中國新金融監管體系在協調性、權威性、有效性等方面大幅增強。”程實說。
適應全新開放格局
中國銀行業協會首席經濟學家巴曙松認為,近年來金融產品的不斷創新使各金融機構之間的經營壁壘逐漸被打破,金融市場業務亦開始形成跨市場關聯、跨行業聯動的特征。在此背景下,金融監管改革的關鍵因素就是解決跨行業聯動的監管套利和監管缺失問題。因此,監管體制的協同發展、與時俱進成為行業健康持續發展的必然需求。
“無論是規范非金融企業投資金融機構,還是打破資管行業剛性兌付,中國適時加強金融監管都根植于中國經濟發展以及金融開放的現實需要。如今,中國要擴大金融業對外開放,擴大‘引進來’和‘走出去’,也意味著中國金融機構要在更大范圍內參與資源配置,從而對中國練好內功、提高自身防控金融風險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經濟研究部副研究員張煥波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上篇:
下篇:
地址:甘肅省蘭州市城關區慶陽路77號比科新大廈 傳真: 電郵:303235380@qq.com
隴ICP備14001663號 泰和集團 甘公網安備 62010202002397號 版權所有 設計制作 宏點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