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束杠桿率具有現實意義
《21世紀》:各類資管產品規則的不統一一直以來是個大問題,其中最大的難點是什么?
吳曉靈:當前資管市場爭議最大的是對銀行理財產品的看法,在102億的資產管理當中,銀行理財占了三分之一,有近30萬億,應當對這個市場統一認識、新老劃斷、正本清源。
從產品性質上,銀行發行的不保本不保收益的理財產品符合集合投資的所有特性,應當被認定為證券,其中發行超出200份以上的產品應該按照公募基金標準進行管理。
現實中的一個問題是,銀行宣傳了不保本的理財產品,卻在實際操作中通過利益調劑形成了事實上的剛性兌付,這對整個理財市場來說是個極大的誤導,阻礙了銀行理財回歸資產管理的本源,沒有讓市場培育起風險自負文化。
另一個問題是,銀行理財投資了許多銀行的非標產品,如果按照現有的公募標準監管,非標投資是非法的,所以也可以考慮適當的擴寬公募基金的投資范圍。只有解決了銀行理財的身份問題,才有條件讓其具有資本市場上開戶、投資等更多功能。
《21世紀》:拋開分歧較大的銀行理財不看,監管部門2015年以來對資管產品管理也在進一步統一和從嚴;具體有兩個方向體現,一是限定統一的杠桿“天花板”,二是強化了凈資本監管。
也有不同聲音說,由監管部門設定杠桿率限制了金融創新,而凈資本約束則暗示了管理機構的剛兌責任,你是如何看待這些舉措的?
吳曉靈:這些舉措在當下階段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第一,過高的杠桿有兩個副作用,一是風險過大,第二是擴大了財富分配的不均衡,所以限制杠桿也在一定程度上是對金融風險和財富分配不均的限制。
第二,就資產管理行業的性質來說,凈資本監管的實際意義有限,如果能夠踐行“買者自負”,管理機構的資本金應該和受托資產是相互獨立、互不相關的。
但從國內現狀看,目前剛性兌付類資管產品仍然較多。從金融由亂到治的過程中,通過凈資本約束資管機構規模的無度擴張,對防范金融風險有一定的現實意義,雖然這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資管產品法律關系混亂的問題。
資管法理待重塑
《21世紀》:要實現資管業務、資管產品在法律法理上的統一,需要哪些法律展開重修工作?
吳曉靈:目前國家已經認識并試圖解決資管市場的亂象問題,但如果不明確它的法律關系和金融產品的屬性,僅僅制定統一標準是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
首先要修改《證券法》,擴大證券法的調整范圍,將集合投資計劃明確列為證券。什么叫證券,中文的詞匯就非常好理解——證就是證明,券就是一張紙,這張紙代表著一定財產權益,它是可均分、可轉讓或可交易的憑證或投資合同,我認為按照這個定義基本上可以涵蓋所有的證券產品,而集合投資計劃顯然也屬于證券。
上篇:
下篇:
地址:甘肅省蘭州市城關區慶陽路77號比科新大廈 傳真: 電郵:303235380@qq.com
隴ICP備14001663號 泰和集團 甘公網安備 62010202002397號 版權所有 設計制作 宏點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