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賣的品類比較多,但經營卻相對輕松。因為“專業的事都讓專業的人干了:書籍、花卉都有合作方派專員進行售賣管理,泊明只需提供工作餐即可享受分紅。桌椅家居都自帶二維碼,顧客看上了可以直接通過線上購買。
雖然目前非餐飲類在餐廳銷售占比只有6%左右,但泊明已經在延伸品上發力,最近剛研發的一批“兒時記憶”換舊餐具就是他的新嘗試。
出身媒體的泊明,認為知道分子一開始就有搭建分享、交流平臺的使命,店內會定期舉行線下文化藝術沙龍。
“我不希望顧客把知道分子僅定位為吃飯的地方,它應該是生活藝術體驗館。當把餐廳不當做一個餐廳來做時,想象空間就會無窮大。”他跟內參君分享心得。
3餐+下午茶+夜宵+酒吧,全時段經營
在房租居高不下的時候,提高平效和人效是所有老板的重要課題。有人“廣撒網”,有人“拉長線”。
現在走在街上,能夠發現很多餐廳都不再局限于三餐了,下午茶和夜宵酒水也正成為他們的戰場。
胡桃里音樂主題餐廳就是融合“酒吧+餐廳+咖啡館”三種業態的翹楚。雖然Slogan打著“晚餐就開始的夜生活”,實際上,胡桃里的營業時間是從上午11點開始的,午餐、下午茶、晚餐、夜生活,凌晨3點閉店。
酒水幾乎是酒吧全部利潤來源,然而當胡桃里將觸角伸向餐飲時,這一盈利模式正在被重構。據內參君了解,某家胡桃里的營收中,只有50%來自于酒水和咖啡果飲。
打破了單一經營的模式,不同的時段有不同餐飲業態的經營。在同一空間,拉長營業時間,就意味著翻臺率的提高,這就是所謂的“全時段經營”。
從“+餐飲”到“餐飲+”
“餐飲+”的融合經營模式已被越來越多的餐飲人認可并行動著。
開拓者杜兵認為,多業態融合經營的模式未嘗不可成為餐飲運營的一種新方向。不過,模式雖好,卻并非人人適用。在各位老板準備做加法前,內參君想給出幾點小建議:
第一,融合多種業態,找準一類客群。
比如蘇州的LadyMe餐廳經營“早餐、下午茶和西餐”,看似有些凌亂。但其產品、環境全是為女性傾心打造的。兩三閨蜜、小情侶去那喝喝下午茶,吃吃甜品,看看蘇州湖,格外愜意。
雖然“餐飲+”是在做加法,但一定有一個主旋律,不要妄想滿足所有人,而是滿足一類人的多種需求。找準自己的客群,努力留住TA,滿足TA,盡情挖掘TA的客群價值才是硬道理。
顧參謀創始人顧亮認為:“融合的關鍵是產品、目標人群、裝修氛圍不沖突,匹配才會有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