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產業站上新臺階,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2016年文化產業增加值為30254億元,首次突破3萬億元,占GDP的比重為4.07%,首次突破4%。怎樣看待這“雙突破”,數據反映了文化產業發展的哪些新動向?
總量:持續穩定增長
每一個萬億元的臺階,都是中國文化產業一個值得標注的里程碑:文化產業增加值第一次超過萬億元是在2010年,占GDP的比重為2.75%,用了整整8年時間;第二個萬億元目標是在2013年實現的,用了3年時間,占GDP的比重為3.67%;這次實現第三個萬億元目標,也用了3年時間,占GDP的比重為4.07%。
“因為基數和總量在增加,文化產業增加值實現‘雙突破’很不容易。”在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向勇看來,“雙突破”表明文化產業在“十三五”實現良好開局,為文化產業在“十三五”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奠定了基礎,增添了信心。
文化產業不僅發展速度快于GDP的增長,對國民經濟的貢獻率也值得關注。有專家計算了文化產業增量與GDP增量的百分比得出文化產業的貢獻率,從2012年開始,貢獻率就一直在5%以上,2015年達到了6.5%,2016年是5.5%,這表明文化產業在經濟增長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上升。經濟發展新常態下,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全面推進之時,文化產業健康持續加快發展,正在成為經濟社會發展新引擎。
結構:新興產業持續發力
2016年文化產業能實現“雙突破”,得益于文化產業投資和消費的“雙拉動”。國家統計局的資料顯示,社會資本對文化產業充滿熱情,文化產業固定資產投資活躍,2015年為2.8萬億元,2016年達到3.2萬億元;文化消費也持續增加,全國人均文化娛樂消費支出,2015年為760元,2016年增加到800元。
在總量之外,細分結構,更能看出文化產業發展的態勢。2016年文化及相關產業10個行業的營業收入均保持增長,文化服務業快速增長,其中,實現兩位數以上增長的3個行業分別是:以“互聯網+”為主要形式的文化信息傳輸服務業營業收入5752億元、增長30.3%,文化藝術服務業312億元、增長22.8%,文化休閑娛樂服務業1242億元、增長19.3%。
在當前文化創作生產和消費形態愈加數字化、網絡化的形勢下,以數字創意為代表的新興文化產業,融合“互聯網+文化”,保持著文化產業的發展勢能——既有利于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產業優化升級,提高文化產業供給水平、改善供給結構;也有利于促進文化消費、滿足群眾不斷提高的消費新需求,增強文化產業發展的活力;還有利于推動文化與國民經濟各門類融合發展,加快培育新供給新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