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出臺的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重點支持鄉村休閑旅游養老等產業和農村三產融合發展。休閑農業作為一種新型農業生產經營形態,調整和優化農業結構,延長農業產業鏈,是新常態下農村經濟增長的潛力所在。東北是天賜的“大糧倉”,“苞谷地里黃,稻花岸上香,小麥抽新穗,大豆莖稈壯,春播秋收豐登糧”,有發展鄉村休閑旅游的大好條件。去年9月,農業部專門印發了《關于大力發展休閑農業的指導意見》,定下7000億元營收目標,全國各地休閑農業蓬勃發展,東北也應盡快搭上休閑農業發展的快車,通過創意和產品設計,充分開發利用東北的農村資源,促進東北經濟結構的升級。
“冷資源”變“熱產業”
去年,一位東北文化產業園區的副總經理南下深圳發展,他的理由是“東北的業務和事業一直停頓,不能再浪費時間和機會,只得離開家人去南方發展”,言語中滿是不舍和無奈。
人才對發展文化產業十分重要,而東北文化產業的發展瓶頸是高端人才的流失和匱乏。專家建議,東北的“二人轉”、小品等特色表演藝術帶給觀眾許多歡樂,除了要注重表演設施的“硬件”建設,更要重視“軟件”建設,讓新人、新作不斷涌現;長春電影制片廠在改制后,還要進一步推進體制機制創新,加強激勵機制,增強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數字創意已被納入“十三五”戰略新興產業,沈陽的工業自動化生產底子厚、基礎實,要打開思路,插上“數字創意”的翅膀,迎來新的變革發展。
東北的白山黑水間有悠久的歷史文化積淀和豐富的文化資源,雖然現階段開發層次較低,人氣不旺,但是發展潛力巨大,可以形成活力十足、熱氣騰騰的產業優勢。
國家旅游局規劃,今后五年工業旅游將會進入一個黃金發展的歷史階段,直接旅游收入總量能夠超過2000億元,有望帶動超過600萬人次的新增就業。而東北的工業文化資源豐富,撫順西露天礦、大慶油田等曾在中國工業發展史上留下濃墨重彩,可借此機會,策劃一批有吸引力的老工業基地特色旅游,還可以借鑒國外老牌工業基地轉型的做法,形成新的特色小鎮,既能留住東北地區幾十年來工業發展的成果,也能激活新的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