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統計局公布2016年全國規模以上文化及相關產業統計數據,5萬家企業實現營業收入80314億元,比上年增長7.5%。從增長速度看,中西部地區最搶眼,西部地區增長12.5%、中部地區增長9.4%,均高于東部地區7.0%的增速,而唯一的“負增長”來自東北地區,降幅為13.0%。
有關專家表示,東北文化產業的“負增長”受東北經濟大環境的影響,但東北自然和文化資源豐富,應該加快發展,不僅文化產業自身要盡快扭轉“負增長”,還要在東北經濟轉型中承擔更重要的角色,提供新動能,為振興東北作出新貢獻。
“白雪”變“白銀”
東北文化產業在全國的體量較小,2016年規模以上文化及相關產業企業營業收入只占全國的1.2%,近年來東北傳統的出版、演出、影視產業受互聯網和市場經濟的“雙重沖擊”,總體運行情況欠佳。國研智庫張詩雨博士認為:“東北文化產業發展必須轉變觀念,尋求新的突破口,激發活力。”
一直以來,寒冷的氣候讓東北人有了“貓冬”的習慣。但天冷經濟不能冷,經過這些年的培育,東北旅游開始發力,大力開發冰雪資源,實現“淡季不淡”的局面,努力讓“冰天雪地變金山銀山”。“北上賞雪,南下避寒”也成為2017年春節旅游的兩大熱點,從哈爾濱的冰雪大世界到亞布力滑雪場,從萬科松花湖度假區到萬達長白山旅游度假區,都十分火爆。
雖然有了這些成果,但東北的冰雪文化旅游才開始破題,還有極大的發展空間,特別是對標世界級的冰雪文化開發更有不少文章可做。張詩雨指出:“冬季冰雪旅游是個系統工程,首先要有完善的基礎設施,其次要有可以參與體驗的產品和配套服務,最后還要樹立品牌,對消費者產生持續的吸引力。”在此過程中,要重視創意開發,強調差異化、特色化,避免重復建設。比如瑞士的達沃斯論壇,讓一個小鎮云集世界知名的企業家和經濟學家,帶火了阿爾卑斯的冰雪旅游。此外,日本札幌冰雪節、加拿大魁北克冬季狂歡節和挪威奧斯陸滑雪節也都是國際知名的冰雪品牌,經過幾十年的培育,成為火熱的冬季旅游目的地。
“青山”變“金山”
冬季冰雪旅游是東北的特色,但畢竟只有一季,如何能持續地拉動經濟,如何能讓資源為其所用?黑龍江省旅游委副主任侯偉的答案是:東北要打造四季皆宜、冬夏兩旺的旅游品牌,增強市場競爭能力;加快發展夏季生態避暑休閑旅游,實現從“一季游”向“四季游”轉變。
綠水青山的生態資源是東北的優勢資源,現在更是“稀缺資源”,也要變成“金山銀山”。侯偉希望,應進一步加強對東北生態資源的梳理和創意策劃,充分開發創新產品,創造多功能、多層次、多樣化的復合型體驗,延長消費時間,拉長消費鏈條,擴大單位產出和單季產出,向二次消費、綜合消費、充分消費要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