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日歷掀開新的一頁,進入2017年的刻度時,中國文化產業的發展也到了一個新時段。經過前幾年的鋪墊,文化產業在力量上有了新的積累,在模式上有了新的探索,在路徑上有了新的方向,在思想上有了新的動員。
2017年中國文化產業將在三個經度和四個維度的方向上大力拓展,即:立足于“十三五”定位,立足于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發展方向,立足于整個中國文化的建設發展戰略“三個經度”;從“四個維度”加強融合:文化產業與國民經濟的融合,文化產業與社會建設的融合,文化產業與文化事業的融合,文化產業內部產業結構、業態的調整與融合。
具體說來,2017年中國文化產業會有哪些新的進步和變化?將賦予怎樣的期待和使命?讓我們一起展望。
2017年中國文化產業發展趨勢
趨勢一:文化產業與國民經濟的融合
【現象】
2016年12月的一個規劃讓文化產業界又有了開拓空間——數字創意產業與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制造、生物、綠色低碳等產業一起,被納入《“十三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中,計劃到2020年,數字創意產業等相關行業的產值規模達到10萬億元級。
《“十三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對數字創意產業進行了“頂層設計”,2017年必然在“創新數字文化創意技術和裝備”“豐富數字文化創意內容和形式”“提升創新設計水平”“推進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等四個方面推進整體布局、明確發展路徑。
“數字創意產業納入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既是文化產業發展的重大利好,更是文化產業融入國民經濟的一個里程碑。”文化部文化產業司負責人指出,這體現了國家規劃的戰略性和前瞻性,是國家規劃層面引領和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的一個重要突破,標志著文化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地位進一步凸顯和提高。
文化除了向數字領域滲透,2017年“文化+”還將融合到國民經濟更廣泛的領域,橫跨三個產業,進一步放大文化產業的格局和境界:文化創意與第一產業融合,創意農業將幫助農村換新顏;文化創意與第二產業融合,使工業旅游和工業設計方興未艾;文化創意與其他相關產業融合,讓產品和服務更有溫度和情感,更符合消費者多樣化的精神文化需求;文化創意甚至還能助力扶貧工作,讓貧困地區的青山綠水變成致富的“金山銀山”。
專家指出,實現“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的目標,要從文化產業的內涵與處延兩方面發力。從內涵看,“十三五”時期,要大力推進文化產業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拋棄低端、不合乎人民群眾口味的文化產品供給,加快文化產業提質轉型升級,通過文化自身的創新、創意優勢,為文化產業提供新思路、新模式,重構文化產業生態環境。從外延上,要讓文化創意產業服務實體經濟走向常態化,通過“文化+”進一步促進文化產業與相關產業融合,強化文創產業對國民經濟的外溢性和滲透性效應,不僅可以開拓文化產業的發展空間,而且為推動國民經濟轉型升級、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