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商分析人士指出,目前我國的消費金融規模快速增長,消費金融機構進入快速發展期,整個行業呈現銀行系、產業系、互聯網電商系、P2P系(分期購物平臺)等多線系網絡鏈條的擴張發展格局有數據顯示,未來5年中國的消費信貸年均增速超20%,預計到2020年消費信貸余額將超過10萬億元,消費貸對于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貢獻度從當前13.6%提升至21%。
各路機構PK
分析人士指出,2010年第一批銀行系消費金融公司試點,如北銀、中銀、捷信和錦程,主要是為了解決傳統商業銀行在小額信貸服務不足的問題;而2013年第二批產業系試點消費金融公司,如蘇寧、海爾等,其主要訴求是尋求新的業績增長點。2014年,互聯網電商系悄然入局,紛紛涉足消費金融,都屬于創新類的消費金融服務,不過目前京東、阿里的互聯網消費金融業務還未獲得國家的牌照支持。值得注意的是,最近兩年不少P2P網貸平臺看準機會爭相入局,主要通過場景映射提供分期購物、取現、O2O商戶交易、充值等服務,具體例如分期樂、人人分期、裝修分期、旅游分期等。
數據顯示,消費金融公司2015年末貸款余額達到574億元,較2014年末的209億同比增長175%。而不少券商分析人士預計這一趨勢仍將持續,消費金融領域各線系機構之間的PK將隨之升級。
中國證券報記者注意到,馬上消費金融于近日完成了新一輪增資擴股。據悉,增資擴股前馬上消費金融注冊資本為3億元、總股份數為3億份;增資擴股后注冊資本達到13億元,總股份數為13億份。并據此一躍成為國內消費金融公司中股本金數額第三大企業。
馬上消費金融創始人兼CEO趙國慶表示,馬上消費金融已確定了以多角度結合消費場景為基礎,以線上互聯網推廣為引擎,通過強大的IT系統建設、差異化產品設計、雙引擎的風控模式建立核心競爭力。同時繼續擴大自身在大數據平臺、流量平臺等方面的優勢。對于“正規軍”來說,消費金融公司最大的“金字招牌”應該就是保證資金來源的多重性和穩定性,比如馬上消費金融即可通過吸收股東存款、同業拆借、發行企業債、資產證券化以及保險機構理財產品等多種方式獲取資金。
得風控者得天下
隨著消費金融機構步入快速發展期,一些風險和問題不斷曝出。此前北銀消費金融就被曝出其由于業務擴張,對中介和個人采用不同審核標準,這一做法造成的風控漏洞,為非法中介鉆空子創造了條件。從去年開始至今,在全國陸續有200多用戶反映,名下無故多出北銀消費金融20萬元的貸款,總金額達到400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