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對本、外幣外債實行全口徑管理的必要性我國政府在人民幣外債管理上存在政策沖突。對外債管理目標而言,需要本、外幣外債統一管理,從而保持適度外債總規模,合理優化外債結構和資金投向,控制整體風險;對人民幣國際化目標而言,則偏向于采取差別化管理,這可以鼓勵和推動國內機構借用人民幣外債,拓寬人民幣回流渠道,提高人民幣境外接受程度,推動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在金融改革不斷加快的背景下,我們要重新優化外債政策。雖然放寬人民幣外債的監測和管理對推動人民幣國際化有一定積極意義,但是人民幣國際化更多的是依靠市場的“自然選擇”,不是必須通過本、外幣債務差別化管理實現。本、外幣差別化管理僅僅是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的必要而非充分條件。隨著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的不斷提升,跨境人民幣資金不受監管的大量出入,對國內經濟金融造成潛在威脅,因此,外債政策方面需在守住風險底線的前提下,平衡好人民幣國際和外債風險,將本、外幣外債納入統一監管。
四、我國全口徑外債總額和結構截至2015年3月末,我國全口徑外債余額為102768億元人民幣(等值16732億美元),主要是由于外債統計口徑調整引起的。其中,首次納入統計范圍的人民幣外債余額為49424億元人民幣(等值8047億美元),占全口徑外債余額的48.1%。若按調整前口徑(外幣外債)計算,我國外債余額較2014年末減少3%。從2015年3月末我國人民幣外債的構成來看,非居民存款和貿易融資類人民幣外債合計占比近60%。非居民存款主要是境外機構持有的人民幣存放于我國境內銀行產生的外債,這部分存款與我國境內機構從境外直接借用的狹義外債有較大區別。貿易融資類人民幣外債基于進出口貿易背景,主要是境內金融機構為進出口企業提供的融資產品而產生的對外負債,這部分外債實質上是伴隨我國跨境貿易中人民幣結算占比增加而自然產生的。
五、我國外債風險的國際比較目前,我國外債可持續水平較高,總體風險不大。根據世界銀行數據,2010年中等收入國家的平均債務率、負債率、償債率、外匯儲備與短期外債的比例分別為69%、21%、10%和137%,而我國2014年的數據分別為35%、8.6%、1.9%和562%。就人民幣外債占比來看,我國目前還處于比較恰當的水平。從國際上看,貨幣國際化程度高的發達國家,其本幣外債占比普遍較高,如美國和德國2014年末本幣外債占外債總額的比例分別為93%和72%。貨幣國際化程度低的經濟體外債則以外幣外債為主,本幣外債占比一般較低。我國本幣外債占比(48.1%)低于歐美發達經濟體,但高于主要亞洲新興經濟體。資料來源:國家外匯管理局隨著我國經濟金融的快速發展,以及對外開放程度不斷提高,尤其是“一帶一路”戰略逐步落實等,人民幣國際化程度將進一步提升,以非居民持有人民幣資產形式表現出來的人民幣外債仍然會繼續增長,長期看,對外債整體風險的管控仍不容松懈。
上篇:
下篇:
地址:甘肅省蘭州市城關區慶陽路77號比科新大廈 傳真: 電郵:303235380@qq.com
隴ICP備14001663號 泰和集團 甘公網安備 62010202002397號 版權所有 設計制作 宏點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