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業競爭格局正在重構
互聯網金融沖擊加劇,新型金融業態興起,金融業競爭格局正在重構。
目前,我國互聯網金融發展的三大主要領域——網絡支付、網絡貸款和網絡理財業務規模增長非常迅猛。2014年中國第三方互聯網支付交易規模達到80767億元,同比增長50.3%。同期,第三方移動支付市場交易規模達到59924.7億元,較2013年增長391.3%。2014年,中國P2P借貸交易規模為2514.7億元,同比增長157.8%。據測算,我國P2P借貸行業背后所潛藏的影子銀行交易規模或比P2P交易規模大26.9倍,以此推算2014年與P2P相關的影子銀行交易規模或達到6.76萬億元。網絡理財的用戶滲透率是所有互聯網金融細分行業中最高的。2014年我國網民規模達到6.5億人,移動網民5.6億人,龐大的網民和移動網民基數決定了整體而言網絡理財的市場潛力巨大。
當前,互聯網金融對傳統金融的沖擊主要在于互聯網技術的滲透在顯著提升金融服務效率的同時,改寫了金融交易規則和組織形式。金融分工和專業化色彩被淡化,金融交易脫媒,具體沖擊表現在四個方面。一是價格市場化,如“寶寶”們大幅加快了存款利率市場化的步伐,P2P促進了貸款利率的市場化進程;二是產品長尾化,傳統金融投資、融資均有較高的門檻,而互聯網金融發揮客戶、信息優勢,將傳統金融產品標準細分,降低門檻,滿足互聯網用戶的長尾特征;三是渠道多元化,傳統金融市場渠道為王,銀行渠道尤為強勢,而互聯網為缺乏渠道的非銀行金融機構(如基金、保險等)提供了新的渠道;四是風險管理數據化,大數據改變了金融體系中原有的信貸評級框架和風險管理體系。互聯網銀行、互聯網消費金融公司、金融租賃公司等新型金融業態蓬勃興起,在豐富金融機構類型、滿足不同群體金融需求的同時,不僅大量分流銀行業務,對銀行傳統的經營理念和業務模式造成了沖擊,而且金融與非金融之間的界線也會變得越來越模糊,金融業的競爭格局正在快速重構。
綜合來看,我國經濟的結構性改革對金融服務數量和質量、對金融市場的廣度和深度、對金融機構的風險管理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經濟轉型需要金融機構的服務重心下沉,要求金融更多去支持創新創業。企業經營模式變化需要金融機構調整業務重點,未來要更多地為創新創業提供股權融資服務,為企業“走出去”提供包括信貸、避險、資產管理等在內的全方位、全過程金融服務,為實體經濟轉型升級提供跨市場的綜合性金融服務。在“三期疊加”的宏觀經濟新常態下,銀行依靠規模高速擴張的發展方式難以為繼,金融業的發展模式必須由外延式發展向內涵式發展轉變,從追求規模擴張轉向追求效率提升,從同質競爭走向差異化競爭、從單一服務功能轉向綜合服務功能。
上篇:
下篇:
地址:甘肅省蘭州市城關區慶陽路77號比科新大廈 傳真: 電郵:303235380@qq.com
隴ICP備14001663號 泰和集團 甘公網安備 62010202002397號 版權所有 設計制作 宏點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