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車空間分布的主要影響要素,包括研發與制造基礎、技術與知識溢出、政策與地區經濟、消費市場接近性等四個方面。從研發和制造基礎來看,原來具有傳統燃油汽車的區域有較好的人力資本積累,有研發資金和技術等方面的產業支撐,且有著完善的配套產業鏈,利于企業自身供應鏈的把控和成本控制。
從技術與知識溢出來看,對新能源汽車產業的聚集起到了正向加強作用。新能源汽車對各種制造以及信息化技術要求更高,專業技術人才之間、企業管理人員之間的相互學習,當地高校以及科研院所的技術研發支撐,作用較為突出。
從政策與地區經濟來看,新能源汽車產業是技術密集型產業,這就意味著前瞻性的產業政策引導必不可少;而其在特定地區的集聚,受當地政府在土地優惠、稅收優惠、市場準入上的扶持政策影響甚大。
從消費市場接近性來看,區域市場分割的現實使新能源汽車廠商主動選擇主要消費市場所在區域,而這些地區主要是經濟水平較為發達的地區,其地方財政有足夠的資金對道路、充電樁等公共設施進行投資。此外,當地的氣候與地形也會影響新能源汽車在該地區的銷量。地形復雜、氣候多變的東北與西部地區往往不具備集聚發展的區位優勢。
而通過計量分析,我們發現,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單位個數、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平均R&D經費、相關政策的數量均對新能源產業集聚有正向加強作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單位個數起到決定性作用;較高的人均汽車保有量和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則具有排斥作用。
從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方向看,本文從市場規模、政策走向、技術趨勢等方面對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進行了論證。發現我國目前燃油政策不利于新能源汽車的推廣,削弱了新能源汽車的經濟性。預測2020年與2025年,我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將分別到達820萬輛與3940萬輛。
新能源汽車巨大的市場規模將會帶動充電樁、光伏、風電產業迎來一個發展的黃金時期。結合目前新能源汽車市場判斷,未來一段時間我國新能源汽車政策將會傾向于優化產業結構,保證產業高質量發展;單一技術路徑被多種路徑并行發展模式取代;補貼政策繼續實行“退坡機制”,并在一段時間以后補貼政策或全面退出。
最后,本文認為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充滿必要性與機遇性,不僅能夠促進我國汽車工業轉型升級還能為我國經濟培育新的增長點。為了更好實現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的良性發展,提出以下建議:創新推廣新能源汽車方式提升市場購買需求;借鑒國際經驗完善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政策;加強新能源汽車產業高層次人才培養與引進;第四,合理優化產業布局培育區域經濟新的增長點;完善配套產業建設與售后保障固廢回收機制。
上篇:
下篇:
地址:甘肅省蘭州市城關區慶陽路77號比科新大廈 傳真: 電郵:303235380@qq.com
隴ICP備14001663號 泰和集團 甘公網安備 62010202002397號 版權所有 設計制作 宏點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