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快速協同。新型電力系統對快速協同能力提出了較高要求,隨著電網上下游主體互動加強,電網管理工作內容和形式將發生頻繁變化,需把握數據主線,通過提升企業數字化運營系統的靈活性和開放性,實現規劃建設、物資供應、安全生產、資產財務等全鏈條感知和全面貫通,提升業務效率,進而促進管理變革。
在常年觀測歸納和演繹的基礎上,電力行業積累了豐富經驗、規則和知識,可描述電力基礎設施外形結構、系統電氣量狀態變化、拓撲連接關系等,將這些知識融入人工智能算法模型,形成數據驅動、知識引導和物理建模的新型智能算法,并用“知識表達”來刻畫數據所蘊含的規律,進而形成“人機協同”模式,這取決于構建涵蓋電力系統海量多源數據、算法、應用的完整“知識體系”。
數字電網“知識表達”體系
新型電力系統高維、動態和不確定性給電網安全穩定運行帶來巨大挑戰,傳統方法難以精準完整刻畫和實時掌控龐大的電力系統,相比之下,數字電網的多重知識表達,將推動新型電力系統“可觀、可測、可控”成為現實。
通過數字電網的多重“知識表達”,可提取物理電網的特征規律,精準描述物理電網設備的形態、系統運行的趨勢、人-機-物三元空間的關聯關系,實現對物理電網最優的決策控制。
在中國工程院院士潘云鶴提出的AI 2.0知識三種表達(知識的形象表達、知識的語言表達、知識的深度神經網絡表達)基礎上,面向數字電網支撐的新型電力系統進行了具象化豐富,多重“知識表達”主要有四種形式:數字電網知識的形象表達,主要應用于描述物理電網設備的形態;數字電網知識的函數表達,主要應用于描述電力系統電氣量、非電氣量各類數據的時序變化物理規律;數字電網知識的語言表達,主要應用于描述電力系統人機物環的關聯關系;數字電網知識的深度神經網絡表達則作為一種有效的數據驅動工具,對上述三類應用實現補充和支撐,這樣即可形成“數據驅動、知識引導和物理建模”相互統一的人工智能模型。(作者:黃文琦/南方電網數字電網研究院人工智能與智能軟件團隊負責人;孫凌云/浙江大學計算機學院副院長;吳飛/浙江大學計算機學院教授)
上篇:
下篇:
地址:甘肅省蘭州市城關區慶陽路77號比科新大廈 傳真: 電郵:303235380@qq.com
隴ICP備14001663號 泰和集團 甘公網安備 62010202002397號 版權所有 設計制作 宏點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