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南海一次深海作業引發了全球的關注,原來這次中國成功從南海海底開采出了可燃冰資源,值得一提的是,可燃冰作為一種天然氣水合物,屬于新能源,有望取代煤炭石油,并且燃燒后清潔無污染,更加值得驕傲的是,中國可燃冰儲量世界第一!但它的開發難度有多大?它的開采是否意味著石油最佳替代品已經找到了呢?未來可以成功替代石油嗎?
根據科學家的推測,目前全球的有機碳儲量當中,傳統化學能源例如煤炭石油等只占據25%,而可燃冰卻占據了50%以上,因此可以說可燃冰占據了全球有機碳儲量的絕大部分,它實際上是一種水分子將氣體分子囚禁起來形成的的較為疏松的固體,很多氣體都能夠形成這種水合物,但只有和天然氣形成的水合物才能被稱作可燃冰,當單位體積的可燃冰分解時能夠釋放150~180倍體積的甲烷氣體和大量液態水,其中含有的甲烷實際上是一種非常優質的燃料,因為這種氣體燃燒之后不會產生任何有害氣體或者有毒化學物質。但雖然可燃冰是一種非常優質的燃料,對它進行的開采卻并不容易,因為可燃冰的形成要滿足4個條件,一是要擁有大量的甲烷氣體,第二是要擁有足夠的液態水,第三是相對較低的溫度,第四就是要擁有比較高的壓力,缺乏這4個條件中的任何一個可燃冰都無法形成,而也正是因為可燃冰的生成需要這樣較為苛刻的條件,因此只有兩種地方能夠滿足這樣的條件,第一就是數千米深的海底或者湖底淤泥當中,第二就是數百米深的凍土層以下,而對于人類來說,在這兩種地方進行可燃冰開采的難度可想而知。
在可燃冰的開采上,中國目前采取的方法可以主要分為以下幾個步驟第1步是將直徑0.3米的鉆頭鉆透,水深1266米以下203~277米泥層的天然氣水合物礦層,第2步就是對鉆孔附近的地層進行改造,然后下入防沙管與電潛泵系統,第3步就是通過電潛泵對含有可燃冰的地層進行減壓處理,這樣一來在鉆孔附近就會出現一個低壓區,而壓力降低之后環境就無法維持可燃冰的穩定存在,地層當中的可燃冰就會分解出甲烷氣體,并從高壓區向低壓區移動,最后利用采集管道,將這些氣體采集并上升到海面,雖然看起來原理非常簡單,但實際上整個開采過程當中還是有不少難關。例如海底的淤泥實際上滲透性非常之差,高壓區到低壓區之間的氣體是很難移動的,另外在進行甲烷氣體的吸收和上升當中,泥沙也會跟著氣體進入管道,很容易造成堵塞,實際上日本進行的可燃冰開采就是因為這個原因而被迫終止的當然,即使遇上了這些困難,中國的神狐海域可燃冰試采實驗當中依然突破了大量的技術難關,進行了20項關鍵技術的自主創新,其中包括儲層改造技術,鉆完井技術以及防砂技術等困難技術,因此可以說中國的可燃冰開采前景是非常光明的。
上篇:
下篇:
地址:甘肅省蘭州市城關區慶陽路77號比科新大廈 傳真: 電郵:303235380@qq.com
隴ICP備14001663號 泰和集團 甘公網安備 62010202002397號 版權所有 設計制作 宏點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