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交通運輸而言,也是如此。近年來,新能源汽車在我國發展迅速,隨著碳中和目標的確立,新能源汽車推廣的步伐只會越來越快。“交通行業減排有賴于綠色出行,我們將逐步建成美麗中國脫碳的交通能源體系。”杜祥琬說。
實現碳減排,建筑同樣要跟進。清華大學教授江億介紹,未來,各地的居住、辦公建筑建造和運行都要實現電氣化。各類建筑的表面將盡可能安裝光伏設備,實現光能發電,并在建筑中采用分布式蓄電,同時利用周邊停車場通過智能充電樁與新能源汽車連接。建筑內部將建成直流配電,并實現建筑的柔性用電。而對于我國北方冬季集中采暖所造成的大量碳排放,也要通過技術探索來逐步進行電氣化取代,實現冬季供熱的零碳熱源。
“建筑減排,電氣化是關鍵。”杜祥琬說,未來供暖、制冷、照明、烹飪、家電都要轉向電氣化,將催生更多節能減排的智能家居,甚至可以電力自發自用,“通過以上方式,我們將有一大批能源‘產消者’,不僅能改變和優化能源結構,還將培育新的業態和格局”。
此外,杜祥琬強調,工業、交通、建筑等領域的有力減排和能源減碳,也將與“藍天保衛戰”協同推進,未來,我們將迎來空氣質量的持續改善,公眾將會獲得更多藍天獲得感和幸福感。
垃圾分類、節能減排將徹底融入生活
幾年前,流行著這樣一款網絡游戲——根據你每天的吃喝拉撒和衣食住行,計算出你的碳排放。如今,隨著碳中和目標的明確,人人減排、綠色低碳的行為習慣無疑將進一步深度融入所有中國人的生活中。
杜祥琬指出,減少碳排放需要發展循環經濟,每個城市的固體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程度是其現代化的一個必備標志。因此,為了減少垃圾填埋,令其高度資源化,源頭上的垃圾分類必須做好。“目前,我國一些城市進行了‘無廢城市’的試點,力求將固體廢物環境影響降至最低,未來,我們將走向‘無廢社會’。”杜祥琬說。
實現碳中和目標的路徑除了減排,還有增匯。而植樹造林、增加森林碳匯就是一條有力舉措。可以預見的是,“加強植樹造林,提升植被覆蓋,讓大自然成為碳的搬運工”這樣的環保理念將更加深入人心,并體現在行動中。此外,杜祥琬指出,碳交易、氣候投融資、能源轉型基金、碳移除和碳利用技術等引導碳減排的政策工具和新技術特點,也將形成新的投資熱點和產業發展機遇,影響著廣大公眾的生活。
在許多與會科學家看來,碳達峰、碳中和的目標確立所涉及的社會層面極其廣泛,早已超越了能源、交通等具體領域,未來對人類社會帶來的變革意義甚至不亞于蒸汽機、電力、原子能和電子計算機的誕生。而目標的達成,需要的是整個社會自上而下的共同努力。“它將深刻推動經濟社會進步和生態文明建設,實現經濟、能源、環境、氣候共贏和可持續發展。”杜祥琬說。
上篇:
下篇:
地址:甘肅省蘭州市城關區慶陽路77號比科新大廈 傳真: 電郵:303235380@qq.com
隴ICP備14001663號 泰和集團 甘公網安備 62010202002397號 版權所有 設計制作 宏點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