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十三屆人大四次會議,在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關于2021年重點工作中提出,扎實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各項工作,特別強調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積極有序發展核電。
近期,碳達峰、碳中和作為國家重要發展戰略,已成為全網熱詞,核能作為低碳能源,將在其中扮演什么樣的角色?將如何具體支撐這項國家重要發展戰略的實現?對此,在此次“兩會”期間,記者專訪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黨委書記羅琦。
核能是我國履行減排承諾的
可靠選項
記者:近期全網都在熱議碳達峰、碳中和,您認為在這項國家重要發展戰略的實現過程中,核能扮演著什么樣的角色呢?
羅琦:核能作為低碳能源,由于具有能量密度大、基荷電力穩定、單機容量大、占地規模小、長期運行成本低、核燃料易于儲備、可有效提高能源自給率等優勢,在全球能源轉型中將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已成為未來清潔能源系統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
IAEA預判,只有增加核電利用,未來全球才有可能實現氣候變化目標。數據顯示,近年來核能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作用持續增強,2019年,全球核電總發電量達2657太瓦時,貢獻了世界約1/3的低碳電力。而核能對低碳電力的貢獻在發達經濟體中表現尤為突出。可以說核能是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作用不可或缺的低碳能源。
目前,我國已經躋身世界核電大國行列,具備了向“核電強國”邁進的基礎條件。以華龍一號全球首堆并網成功為標志,我國實現了核電技術由“二代”向“三代”的跨越,正式進入核電技術先進國家行列,核電安全總體水平位居國際先進行列。截至目前,我國已形成了每年8至10臺套核電主設備的國產化制造產能;具有同時建造 30 多臺核電機組的工程施工能力。建立了較為完整、自主的核燃料循環產業鏈,核燃料生產與供應能力滿足核電發展的需要,我國已經具備快速發展核電的能力。
但截至2019年底,我國核電裝機容量占全國電力總裝機容量的2.5%,2020全年發電量占全國累計發電量的4.94%,遠低于世界發達國家水平(OECD,18%),甚至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0%)。現有核電裝機規模與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還不匹配。
加快核電建設步伐
助力拓寬低碳能源新空間
記者:那您認為可以如何解決我國現有核電裝機規模與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不匹配的現狀?
羅琦:一是要加快核電發展步伐,保證穩定的年開工量。基于我國核能發展已有的基礎和條件,綜合考慮核安全以及用電需求、節能減排、保障能力等因素,建議從2020至2035年每年穩定開工三代核電機組6至8臺,機型以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華龍一號等三代大型壓水堆為主,逐步推廣建設模塊化小堆,推進快堆核電發展。爭取到到2025年,核電占全國總裝機容量的3%,發電量占全國發電量的6%;到2035年,核電在運規模達到1.8億千瓦左右,占全國總裝機容量的5%,發電量約占全國發電量的10%,接近目前全球平均水平。
上篇:
下篇:
地址:甘肅省蘭州市城關區慶陽路77號比科新大廈 傳真: 電郵:303235380@qq.com
隴ICP備14001663號 泰和集團 甘公網安備 62010202002397號 版權所有 設計制作 宏點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