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反而越來越多
上世紀50年代著名物理學家馬里恩·金·哈伯特向他所在的學術圈扔出一個重磅炸彈:若干年后地球上的石油將會枯竭,并呼吁降低開采力度!按照馬里恩的說法,石油產量先是因開采、勘探技術的進步,產量從50年代到70年代呈暴增階段,1972年后則因儲存量萎縮表現為遞減趨勢,直至石油被徹底開采完。
起初,馬里恩提出的石油“鐘形曲線”理論并沒有在學術界引起太多關注,理由是觀點過于激進。等到了60年代石油開采商發現連續多年的石油產量與馬里恩預言竟驚人的一致,個個變得“憂心忡忡”!不過,后來證實石油商憂國憂民的做法無非是逼迫政府趕緊制定政策以便從全世界搶奪石油。等到了1972年并沒有出現所謂的石油 “轉折點”,全球石油產量反而連年增多!
再回到我國,近年來國內的石油勘探量表現同樣與馬里恩“鐘形曲線”的預測相反,勘探儲量、產量可謂連年增加。
就比如這兩天媒體曝出的一條新聞:9月30日我國在渤海發現大型油氣——墾利10-2油田,經勘探原油儲量超過1億噸!墾利10-2油田位于渤海南部的一片海域,距離天津市約245公里。油田所處的水域平均水深15.7米,墾利10-2-4井共鉆遇油層27米,完鉆井深1520米,單井日產原油達81.55噸。
事實上,除了此次渤海油田外,2021年先后發現了大儲量油田。6月塔里木盆地富滿地區勘探到一個10億噸級新的石油規模儲量區,鉆井深度達8470米,測試油柱高度為550米,是全球迄今為止發現的埋深最深、規模最大的碳酸鹽巖揮發性油藏。
石油為何越來越多?
那么問題來了,石油為何越來越多?像美國這種多年的石油進口國近年來調轉船頭竟成了能源輸出國。到底哪里出現了“偏差”?
開采技術的提高為提高石油產量立下了汗馬功勞。以往全球的石油開采平均采收率只有33%,也就是說部分區域明明知道里面埋藏著石油,但鑒于當時的技術水平壓根就沒有開采或直接浪費掉了,而現在擁有先進技術、設備加持的油田采收率超過50%,乃至突破60%。所以近40-50年主要靠中東幾個石油易于開采的國家供給。
中東大部分油田埋藏深度在4000米以內,而沙特阿拉伯的鉆井深度大部分不超過2200米,每桶石油的開采成本僅10-15美元,而我國每桶石油開采成本達40美元以上,甚至超過50美元,這種情況下包括我國在內的很多國家多選擇進口,但并不代表沒有。等更先進、成本更低的開采技術投入使用,立即有石油供給。
另外最近幾十年突飛猛進的頁巖氣開采分走了石油一部分份額。以頁巖氣開采的主力——美國為例,2009年美國以6240億立方米的天然氣產量首次超過俄羅斯成為世界第一大天然氣生產國,這時頁巖氣產量僅占美國天然氣總量的1%。而到了2017年美國頁巖氣產量為4620億立方米,開采量占天然氣開采總量的一半以上。美國能源部預測2035年46%的天然氣供給將來自頁巖氣。
上篇:
下篇:
地址:甘肅省蘭州市城關區慶陽路77號比科新大廈 傳真: 電郵:303235380@qq.com
隴ICP備14001663號 泰和集團 甘公網安備 62010202002397號 版權所有 設計制作 宏點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