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化石能源主導到增加可再生能源占比,從集中式供能為主到與分布式供能共生,事實上,我國歷次能源變革,雖然最終完成了轉型,但在轉型過程中出現的政策偏失、投資過度、供需失衡等種種因素,也讓我們付出了較高的時間、資金成本,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社會資源的浪費,削減了理應取得的成效。蓄勢待發的儲能產業,站在現代能源體系新的風口上,“以史為鑒”,又該如何高效嵌入當前能源供應體系中,發揮其協同價值?
頂層設計是導向
從長遠來看,儲能是未來能源供應的“穩壓器”,發展儲能的初衷是解決“棄風”“棄光”的消納不足以及多能供需不均衡性。儲能重在“儲”而非“能”,在我國碳減排壓力下,可再生能源在一段周期內的占比仍會繼續攀升,從而進一步加劇能源供需的不均衡性和不確定性,就目前儲能技術、業態來看,希望借儲能之力在短期內解決上述問題無異于望梅止渴。在儲能技術尚不成熟、經營模式尚不明確,而大數據、物聯網快速發展的當前,繼續優化頂層設計,一是為鞏固未來我國能源供應安全,毫不動搖支持鼓勵儲能技術研究和發展;二是在當前節省儲能設施投資背景下,可借助能源物聯、智能結算的手段解決供能平衡問題。既可找遠水又可解近渴,應更符合當前我國能源體系改革要求。
避免企業“一哄而上”
確定儲能產業定位以來,從《關于促進儲能技術與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到《2019—2020年儲能行動計劃》,各部委先后出臺了一系列指導支持意見或規劃,政府、企業各方有序推進?紤]到曾經在“過激”政策影響下,部分新能源汽車企業利用政策“騙補”,光伏、風電等行業盲目擴張、消納遲滯,新產業不能走老路。建議相關部門在制定儲能扶持、激勵政策時,要吸取新能源汽車、光伏、風電等產業發展的經驗和教訓,通盤考量儲能發展技術水平與市場容量,加強事中監管、糾偏力度,避免一哄而上,造成國家補貼資金流失及社會資源浪費,進而干擾儲能產業健康發展,更不能因踏步不準而錯失發展機遇,牽制了能源變革進程。
慎選技術方向
發展儲能產業,技術是前提和關鍵。《計劃》明確了5年的技術發展目標。近期,西安交通大學也新增全國首個儲能科學與工程專業,反映出高校對于儲能產業的積極擁抱姿態。但是引導高等院校、企業致力于儲能技術的學科建設、人才培養以及產教融合,需要進一步加強對儲能技術研發領域的政策傾斜力度,針對新技術支持多應用場景商業化試點運營。隨著儲能技術多樣性的進步,要結合我國現有的工業環境、技術水平、成本造價等因素,準確選擇適合我國國情發展的儲能技術重點支持、培育。同時針對爭議較大的儲能技術,要謹慎擴大商業化運營。以動力電池梯級利用為例,盡管目前動力電池梯級利用在電信基站等場景進行了嘗試,但仍面臨效率偏低、電池剩余壽命及一致性評價技術不成熟、即將退役的動力電池質量良莠不齊等問題。因此,為避免發生不安全、低效等系統性問題而將制約儲能產業持續發展,應盡快完善動力電池梯級利用技術。
上篇:
下篇:
地址:甘肅省蘭州市城關區慶陽路77號比科新大廈 傳真: 電郵:303235380@qq.com
隴ICP備14001663號 泰和集團 甘公網安備 62010202002397號 版權所有 設計制作 宏點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