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接連推出針對新能源汽車補貼的改革措施,在體現對新能源客車普及重視的同時,引發業內對新能源公交車的思考。
據財政部經濟建設司官網消息,近日,財政部、工業和信息化部、交通運輸部和發展改革委聯合發布《關于支持新能源公交車推廣應用的通知》(下稱“通知”),該通知也是中國首份專門針對新能源公交行業而定制的補貼政策。
根據通知,在普遍取消地方購置補貼的情況下,地方可繼續對購置新能源公交車給予補貼支持,并規定新能源公交車輛完成銷售上牌后提前預撥部分資金,滿足里程要求后可按程序申請清算;此外,上述規定還首次提到,加快研究針對新能源商用汽車的積分交易政策,以及2020年開始,采取“以獎代補”的形式重點支持新能源公交車運營等措施。
汽車行業分析師張強認為,本次政策的出臺與推廣,相當于是為新能源客車的發展和普及“開小灶”。張強表示,此前國家在3月底發布關于財政補貼的政策通知,要求新能源汽車的“國補”逐步退坡,但相比于新能源乘用車,客車的成本更大、更依賴于政策及補貼因素,因此若新能源客車的補貼真正退坡,勢必將影響新能源客車的普及速度,因此選擇通過公布了這項通知,也是為市場的不安情緒和爭議畫上一個句號。
申龍客車公司的一位研發人員也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雖然無法否認總要有走出補貼的那一天,但從現階段來看,開發一款中型新能源公交車,平均下來能夠獲得10萬~13萬元的補貼,這對于平衡新能源客車和傳統客車之間成本仍起到很大的幫助,雖然相較于此前15萬~20萬元的補貼有些下滑,但尚處可接受范圍之內,“不過,這個補貼若繼續下滑,甚至無限逼近于零,那么將會出現眾多客車企淘汰,甚至會阻礙新能源客車的進一步普及。”
中汽協數據顯示,2019年1~3月,新能源汽車銷量約為29.9萬輛,比上年同期增長109.7%,不過同期中國純電動商用車產銷分別完成19.4萬輛和19.6萬輛,產銷量比上年同期僅分別增長3%和6.3%,這也使許多業界人士對于中國新能源客車的發展做出更多思考。
張強認為,在文件當中,雖然提出了鼓勵“地補”的政策,但并沒有對于地方補貼的具體細節作出規定,因此將出現財政情況較為富裕的城市,以及較為緊縮的城市之間會出現一定的差距,或者導致部分地區盲目提供補貼,進而影響補貼政策的可持續性,這兩種情況都應該值得警惕。
安信證券分析師鄧永康則向第一財經記者指出,在從事新能源客車生產及銷售企業的財報中,來自政府的補貼占據較大的比重,并成為直接影響企業業績的重要因素,并認為本次通知的意義是,國家針對行業給予“緩沖期”,但仍舊無法避免補貼金額下降的現狀,因此企業自身也應當逐步考慮發展轉型之策。
上篇:
下篇:
地址:甘肅省蘭州市城關區慶陽路77號比科新大廈 傳真: 電郵:303235380@qq.com
隴ICP備14001663號 泰和集團 甘公網安備 62010202002397號 版權所有 設計制作 宏點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