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擺脫資源依賴到走向技術創新,我國作為世界上第一大能源生產國和消費國,正在為世界貢獻可行的能源轉型中國方案。在轉型關鍵期,應如何化解國家能源安全矛盾?針對這個問題,記者日前采訪了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原主任、中國能源研究會常務理事李俊峰。
從資源依賴走向技術依賴
在全球能源變革背景下,如何才能做好能源安全這篇大文章“?技術創新是能源轉型的最大推動力,更是平衡能源安全各維度的重要工具。”面對記者的疑問,李俊峰一針見血地指出。
近年來,李俊峰曾在多個公開場合強調“技術依賴”是推動能源變革的基石,呼吁行業跳出固有的思維定勢,以多維視角解讀能源安全。
“當代能源安全已經不再局限于以國家層面能源供需安全為核心的傳統觀念。”李俊峰認為,隨著化石能源利用弊端的日益突出,能源安全已演變為包含能源的戰略、技術、商業、環境等多方面因素在內的綜合性概念,成為全球共同的挑戰。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2002年~2018年,全球可再生能源的比重提高了5個百分點,歐盟總的能源消費減少了8000萬噸油當量,可再生能源供應卻增加了1.26億噸油當量;近幾年來,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 (OECD)國家新增的能源主要依靠可再生能源滿足;此外,中國的煤炭占比下降了12個百分點,達到了58.7%,煤電占比下降了15個百分點,可再生能源發電提高了12個百分點,其中非水可再生能源提高了9個百分點。
“這9個百分點意味著增加了7000億千瓦左右的電量,相當于近3億噸標準煤,令電力變得更加可靠,大幅提高了能源安全性。”李俊峰對記者分析說。
來自國家能源局公布數據顯示,近兩年,全國煤炭消費量均低于2013年的42.4億噸“,十三五”期間,長三角、京津冀魯重點地區煤炭消費量預期比2015年下降5%~10%,用能結構向更加清潔化、低碳化、多元化轉型。
日前,國家能源局發展規劃司司長李福龍也表示,2018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已達14.3%。經過今明兩年的努力,可以實現2020年達到15%的目標。
值得注意的是,“富煤貧油少氣”是我國能源資源稟賦的特征,也是制定能源政策不得不考慮的國情。對此,李俊峰認為,作為世界第一大能源生產國和消費國,在傳統的資源依賴框架下,我國能源安全將難以得到保障,必須堅定以技術依賴為核心的能源轉型路徑,為國際社會提供可行的“中國方案”。
與我國相同,長期以來,煤炭是德國的主要能源,燃煤發電一度占比高達80%以上。然而隨著全球能源轉型加速推進,德國加快了退出煤炭能源的進程。今年較早前,德國政府決定在2038年前逐步實現停止使用煤炭能源,隨后在9月,政策支持再度加碼,德國政府計劃通過立法撥款400億歐元,幫助煤炭產區向可持續經濟轉型。
上篇:
下篇:
地址:甘肅省蘭州市城關區慶陽路77號比科新大廈 傳真: 電郵:303235380@qq.com
隴ICP備14001663號 泰和集團 甘公網安備 62010202002397號 版權所有 設計制作 宏點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