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培養本國技術能力,促使高校與實踐的有機結合,阿達瑪風電項目業主單位先后聘請了亞的斯大學、阿達瑪科技大學+馬克雷大學的教授團隊作為該項目的監理方。“業主和政府的出發點很好,但是由于監理不熟悉合同和新能源技術,施工環節變得舉步維艱。面對各種疑問,我們積極與業主和監理工程師溝通,耐心細致地講解我們的全套生產加工和控制體系,最終得到了對方的認可,并徹底信服了我們的技術能力和水平。”項目聯營體總工程師、電建北京院郭書華告訴記者。
“最后一批17臺風機,一次性通過240小時試運,這樣的通過率,在國內也非常稀少,而且是在當時埃塞氣候條件、電網和設備都沒有達到最理想的狀態下。”阿達瑪風電二期項目總工程師、電建國際公司劉建泉回憶起那段晝夜值守的日子感慨地說。
在阿達瑪風電項目建設中,到處都可以看到中國電建人拼搏、堅定的身影。他們在“非洲屋脊”留下了屬于中國電建的綠色足跡,也傳遞著綠色非洲行的“中國名片”。
中埃塞友誼的深情詮釋
隨著阿達瑪風電場的建設,如今,阿達瑪正以埃塞俄比亞現代化城市標桿的姿態,深情詮釋著這幾年來的發展。人口和經濟總量快速上升,城市面貌大大改觀,醫療教育水平顯著提升,輕工業大規模興起,小工業也如雨后春筍般涌現……
非洲有這樣一句諺語:“河有源泉水才深。”中國和埃塞俄比亞都有著古老的文明,兩國交往源遠流長。近年來,中國和埃塞關系發展迅速,已升級為全面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各領域互利合作不斷深化,埃塞俄比亞已成為中非產能合作先行先試示范國家和“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合作伙伴。
如今,在埃塞俄比亞,一種最為實惠和長久的社會效益正在發揮顯著效應。
在本地人員培養上,中國電建阿達瑪風電項目大膽吸收、培養和使用當地雇員,有針對性地進行培訓和溝通,大大提高了當地雇員的專業技能和對風電項目的認識水平,有效實現了本地化的管理。據了解,在該項目中,先后約有2100名當地員工投入建設,他們有行政人員、翻譯、司機、廚師、技工和普通勞工等,項目結束后,他們有的留在了中國電建項目代表處,有的被業主雇用,還有一些與風機廠家簽訂了長期合同。此外,項目部還給很多有一技之長的員工提供推薦信,讓他們可以繼續在其他外資企業中發揮作用。
2011年,中國電建邀請埃塞俄比亞亞的斯大學的10名教師前往中國接受風電和太陽能的培訓,考察中國的風電場和制造商,普及風電知識,體驗中國文化;2012年,埃塞俄比亞水和能源部30位工程技術和管理人員受邀前往中國華北電力大學接受系統的風電知識培訓;聯營體項目部從2011年11月開始在現場義務培訓埃塞電力公司10名運維人員,并且擬定計劃培訓埃塞23名電力工作人員。
上篇:
下篇:
地址:甘肅省蘭州市城關區慶陽路77號比科新大廈 傳真: 電郵:303235380@qq.com
隴ICP備14001663號 泰和集團 甘公網安備 62010202002397號 版權所有 設計制作 宏點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