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經濟尚未去全球化。但它的趨勢不再是全球化。盡管保護主義有所抬頭,但它似乎無法解釋世界貿易增長的放緩。自由化的缺席似乎更重要,同樣重要的是,跨越國界松綁供應鏈的機會已被耗盡。但IMF辯稱,需求疲弱——尤其是投資疲軟——是貿易放緩的最重要解釋。這似乎表明貿易可能會重新回暖,但這種復蘇也將依賴貿易政策。
巴拉克 奧巴馬(Barack Obama)決定推動由美國牽頭的《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Trans-Pacific Partnership,簡稱TPP),主要是為了應對中國在經濟和政治上崛起,但也是意識到了WTO框架下自由化的失敗。2016年2月,TPP最終由澳大利亞、文萊、加拿大、智利、日本、馬來西亞、墨西哥、新西蘭、秘魯、新加坡、越南和美國簽署——直到2017年1月23日特朗普宣布退出TPP。(4月,日本官員稱,東京方面在美國缺席的情況下仍決心推進TPP。)
TPP刻意排除了中國這個崛起中的超級大國;它吸納了一些非亞太地區的國家;并引入了大量監管改革。美國國內支持該協定的人正確地指出,這些(極具爭議的)改革對其他成員國的要求遠遠超過對美國的要求。
參與TPP談判的美國貿易代表邁克爾 費洛曼(Michael Froman)相當明確地闡釋了該協定的目的。“對于(來自中國的)挑戰的答案是不允許中國為貿易制定道路規則,而是讓美國來領導這種努力,”他在2016年9月表示,“答案是不允許中國瓜分未來市場,而是創造公平的競爭環境,讓美國工人和企業有機會參與并贏得競爭。”這就意味著TPP。
然而,希拉里 克林頓(Hillary Clinton)和特朗普在反對TPP方面的態度一致。特朗普在就職后馬上兌現承諾,停止了美國對TPP的支持,稱他打算采取基于雙邊協定、甚至雙邊貿易平衡的政策——這種觀念在市場導向型多邊貿易的當今世界簡直原始得令人驚愕。他似乎有意以雙邊代替多邊,以保護主義代替自由主義,以不可預見代替可預見性。
美國退出TPP給中國提供了一次機會。TPP包含的成員國占世界商品出口的大約25%。中國正在推動《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簡稱RCEP)。該協定排除了美國和TPP其他美洲成員國。但它加入了柬埔寨、中國自己、印度、印度尼西亞、韓國、老撾、緬甸、菲律賓和泰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