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Intellectual Property,即知識產權,在工業技術、科技研究、教育等諸多行業都發揮著重要作用,可以說IP是人類智慧的結晶,通過IP這樣的方式把人類的智慧沉淀再發揚光大。但在投資圈無論大佬們的娛樂文化布局還是小企業試圖打通的產業鏈里所講的,還是圍繞著一個故事或者人物、甚至形象打造的小說、電影、電視劇、游戲、周邊等等一系列產品。
隨著我國文化IP領域產業的進一步深化,“出版(文學、漫畫)——影視(動畫)——游戲——周邊”的產業鏈已經初步形成,IP聯動發展深入人心。
這一年多的時間里,IP受重視的程度直線上升,不僅各大媒體都頻頻解讀IP,盜版逐漸銷聲匿跡,我們這些小老百姓切身感受到的是聽歌要包月了,看劇要會員費了,連周邊玩具都不約而同的漲價了。既然與錢最息息相關,IP的變現能力也正是IP在資本圈最重要的價值體現,我認為IP的變現能力可以從兩個點衡量,一是內容本身,二是粉絲效應。
IP,內容為王
先說內容。首先,IP作為精神內容的匯集是生來自帶靈魂的,無論是小說里描繪的情節,動漫人物的形象,其中的精神內核無可替代。就像有一篇文章里說的,“IP內容是根,不停的扎深,深入人心,吸收水分。然后永遠不要擔心沒有葉子和收成”。
方創在服務翻翻動漫和杰外動漫的時候也了解到,集英社正是秉承“青春、友誼、熱血”這三大主題,才能發展出《火影忍者》、《海賊王》這些數十年不退燒的知名漫畫作品。
從整體來看,一個可以抓住海量用戶,在全產業鏈深度布局的IP需要有大世界觀和價值觀,人物個性鮮明,故事主線連貫邏輯清晰、制作精良畫風唯美等。除此之外,縱觀近年火爆的熱門IP,更重要的是內容本質面向更廣泛的受眾人群,小眾藝術家們高傲的孤芳自賞在爆款IP這里并沒有什么實際意義,叫好不叫座不符合商業的邏輯。
其次,IP內容要有商業化價值,可延展性強。一個IP在單一領域的火熱不等同于他在整個產業鏈的商業化價值,能夠成為爆款IP、大IP是有一定規律可循的,內容本身要積極正面,很多中國文學和動漫作品商業化價值非常有限,究其根本就是三觀不正,還沒等到商業變現就已經被廣電封殺了。
另外,比如動漫作品想要改變成真人影視劇,有個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角色必須是人型,這直接影響作品的呈現效果,畢竟題材直接影響造型和特效成本,不是每個人都能接受《巴拉拉小魔仙》的辣眼形象。最成功的自然莫過于美國的DC與Marvel的產業鏈,成功的打造了超人、蝙蝠俠、復仇者聯盟等一系列形象,在電影游戲周邊等多方面都收益頗豐。動漫世界與現實世界之間本來就有無法穿越的一層次元壁,成功的動漫改編電影必須穿破次元壁,否則它只是大型Cospl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