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磨一劍的“多彩貴州”文化品牌,已成為貴州的文化名片與形象符號。
近年來,貴州多措并舉推動國有文化企業改革,不斷提升文化產業整體實力與核心競爭力,全省文化產業年均增速20%以上,2015年全省文化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3.28%。文化產業向著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砥礪前行。
在此發展態勢下,2016年“建設多彩貴州民族特色文化強省”戰略的提出,為守底線、走新路、奔小康傳遞正能量,也為全省“十三五”時期文化產業發展指明了方向。
社會和經濟效益雙效統一
堅持以人民群眾需求為導向的文化供給側改革。近年來,在推進國有文化企業改革過程中,培育產生了一大批文化市場主體,在省級層面構建形成了報業、期刊、廣電、出版、演藝、影視、互聯網、文化創意等產業優勢互補、競相發展的格局,到2016年底總資產近170億元,成為引領全省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力量。
與之相適,2016年我省研究出臺《關于推動國有文化企業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實施意見》,作為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綱領性文件,牢牢把握文化企業的特殊屬性,在不斷做大做強的同時,彰顯國有文化企業的社會價值。
立足貧困地區文化短板,以大文化助推大扶貧。其中,文化產業扶貧開全國先河,創新實施“千村計劃”,以項目扶持的方式培育扶持正安吉他文化產業園、丹寨縣卡拉村等15個文產扶貧示范基地,培育350個市場主體,幫助98個貧困村走上脫貧道路,覆蓋貧困人口3.8萬人。
在全國第一家以省級層面出臺實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發展規劃》,切實加大對“非遺”傳統手工技藝傳承人的培養培訓力度,大力推動“非遺”項目生產性經營,促進“非遺”保護傳承與農民脫貧致富實現“雙豐收”。
“文化+產業”不斷融合
“十二五”時期,貴州謀劃實施了一大批文化產業項目,“十大文化產業園”、“十大文化產業基地”,對全省文化產業發展產生了明顯的拉動支撐作用。
“十三五”開局,貴州再次精心謀劃了文化旅游融合、文化科技融合、文化園區及綜合體建設、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四大工程”,具體研究落實重點文化產業項目46個,涵蓋了“園區(基地)、街區小鎮、重大項目、續建工程”四個類型。 (下轉第2版)(上接第1版)
突出貴州特色,深耕產業融合。貴州的“文化+”發展戰略,正不斷拓展文化產業鏈、提升文化整體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