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中國電影市場仍然處于粗放式的管理狀態中,唯市場論的觀念深入人心,因此許多不知名但有一定觀賞價值的影片,和有觀影需求的觀眾之間,無法形成匹配。但如果將國產片時長設置一個三分之二的下限,就會讓不同種類的國產電影進入到市場中,滿足不同觀眾的觀影需求,增加國產電影的多樣性。但如何均衡、搭配國產片與進口片,是否需要進行季節性調整甚至年度性調整,都需要后續的細則進行補充和跟進。
電影分級制是大勢所趨,但并非一步到位本次
《電影產業促進法》并沒有對電影分級做出明確規定,但其中提到“攝制電影的法人、其他組織應當將取得的電影公映許可證標識置于電影的片頭處;電影放映可能引起未成年人等觀眾身體或者心理不適的,應當予以提示!边@實際上已經對電影分級有了一個模糊的概念。
電影行業的從業者多年來一直在為此呼吁,但根據以往的經驗,分級制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就算有了分級制,對于電影創作或是未成年人保護,也不可能一步到位,解決所有問題。目前,我國電影產業生態處于非常初級的階段,無論是家長教育的缺失還是個人欣賞水平,大家對于如何有效使用分級制、如何保護未成年人,都沒有一個確切的標準。在此情況下,暫緩電影分級制的推出,也是一個權宜之計。
在電影創作方面,一些藝術性影片本身具有突破性。因此,無論是在題材上、內容上還是呈現的方式上,都會受到分級制的限制。在此情況下,創作者、管理者、社會成員分別站在什么角度來看待這個問題,尤為重要。因此,暫緩分級制,并非不是好事。我們實際上可以通過分布試點的方法,逐漸找到一條更切合中國國情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