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湘府東路,一路慢行圭塘河、瀏陽河,長沙城的“文藝范”在雨花區徐徐展露:走進湖南首個非遺街區雨花非遺館,竹雕、剪紙、棕編等上千種瀕臨失傳的非遺老手藝在這里煥發青春;哪怕搭每天最后一班高鐵來長沙,也能在德思勤湖南首家24小時書店喝杯咖啡,靜讀好書。如此濃郁的文藝氣質,來自崛起于長沙東城的“一路兩河”文化產業帶。德思勤和雨花非遺街區往東延展,經匯藝文創中心到長沙新廣電中心,全長兩公里的湘府東路文化產業走廊串起圭塘河、瀏陽河生態文化旅游產業帶,成為新的產業增長極。截至去年底,雨花區文化創意產業增加值增至87.2億元,占GDP比重由2012年的4%增至7.89%,翻了近一倍,雨花區由昔日文化弱區一舉躋身文化名區。雨花區委書記張敏指出,雨花區今年將努力建設創新創業的“財富雨花”,文化創意產業不僅能助推這一目標實現,還將潛移默化地改變雨花區的精神氣質。一個“文藝范”的雨花區,或將改變長沙“西文東市”的傳統產業格局。
攬金87億元,文化帶變財富帶
湘南竹藝糅合現代元素,設計成飄逸“中國風”的鼠標、鍵盤;瀏陽夏布、土家織錦、邵陽藍印花布搖身一變,成了時尚的床上用品和室內裝飾……“產品最大的吸引力還是它的文化附加值。顧客買一個杯子、一只手袋,不只是為實用價值埋單,更值錢的是背后的歷史積淀、文化傳承。”在雨花非遺館的掌門人郭存勇看來,文化,能產生點石成金的商業價值。在雨花區政府扶持下,曾經是老木雕匠人的郭存勇,在近5萬平方米的雨花非遺館里,讓全國344個非遺項目、200多名非遺傳承人紛至沓來,讓漸行漸遠的老手藝與市場對接,煥發新生,雨花非遺館也成為長沙文化新地標。
雨花非遺館只是雨花區“一路兩河”文化產業帶上的一顆珍珠。“一路兩河”,即以湘府東路文化產業走廊為核心,西起德思勤城市廣場,東至長沙新廣電中心,串起匯藝文創中心、御才天晟和圭塘河生態景觀帶、瀏陽河文化旅游產業帶,形成影視傳媒業、數字出版業、創意設計業和演藝娛樂業四大板塊。其中匯藝文創中心被譽為“垂直的文創產業街”,加拿大環球傳媒、韓國CJ集團、湖南省演藝集團、思齊教育集團、湖南省文化藝術品產權交易所等20多家文化產業龍頭企業入駐,一棟樓年產值逾10億元。
資料顯示,雨花區文化企業數量從2012年的不足300家,增長至2016年的2000余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105家,總數居內城區前列;截至去年底,雨花區文化創意產業增加值增至87.2億元,文化產業帶,成了流金淌銀的財富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