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合谷財務負責人告訴北京商報記者,營改增試點全面實施之后,企業每個月的稅負降低約2.5%左右,近期稅務總局明確了外賣業務的稅率,這也就意味著提供餐飲服務的納稅人銷售的外賣食品按照“餐飲服務”繳納增值稅,進項稅可全額抵扣,預計每個月能夠減少稅金約60多萬元。總體來看,目前抵扣后實際稅率較營改增前大概有3.5個百分點的降幅,正規的餐飲企業在營改增后減負情況都會比較理想。
劉京京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回訪時則表示,營改增實施半年以來,對餐飲業來說整體起到了降負的作用,對小規模納稅人從5%下降到3%,對于一般納稅人而言,稅負有所下降,企業還是要盡可能多地取得進項稅票。“但也出現了一些情況,比如說一些房東包括物業不給出具這個增值稅票,如果你要增值稅票的話他要加稅點。這種情況下,稅負其實也是受到了影響。”
江邊城外財務負責人石紅巖則表示,營改增讓江邊城外的稅負得以較大幅度降低。江邊城外已于不久前啟動外賣業務,此次外賣增值稅率定檔也將給江邊城外帶來更多紅利。
倒逼餐飲產業鏈合規化發展
營改增落地實施之初,不少餐飲企業都對進項稅抵扣問題以及如何享受營改增紅利存在困惑,但在當時就有不少業內人士認為,享受營改增紅利的關鍵就是取得盡可能多的進項增值稅發票,并推測餐飲行業很可能會因為營改增而加快合規化發展的步伐,進而成為倒逼整個餐飲產業鏈合規化發展的契機。
國稅總局原副局長、聯辦財經研究院院長許善達曾公開表示,對于原來繳納營業稅現在改為繳納增值稅的這部分餐飲企業而言,要分析營改增紅利,須對企業的多個環節進行相應調整。“除了企業的財務人員須學會并掌握營改增的規律及特點外,餐飲企業的銷售模式、采購模式也要做相應調整。”
中國烹飪協會副會長馮恩援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營改增對于餐飲企業而言,有益于企業的經濟效益,但同時餐飲企業也要面對抵扣的難題。目前國內的餐飲供應鏈多樣且復雜,合規企業數量少,很多餐飲企業尤其是小型餐飲企業在采購過程中索要增值稅發票的難度很大,上游產業鏈亟須升級,尤其是農貿市場,目前農貿市場向餐飲企業批發原材料大多難以提供增值稅發票,未來供應商若要具備開具增值稅發票的能力,將很可能在原材料加工、標準化等方面進行深化改革,供應鏈將很可能被延伸。
在此背景下,部分餐飲企業已經開始發力布局產業鏈上游,既有像西貝、呷哺呷哺以及海底撈這樣自建供應鏈的企業,也有類似于金百萬通過代加工外賣的方式向產業鏈上游延伸的企業。對此,有業內人士認為,短期來看營改增已經讓不少餐飲企業尤其是合規化程度較高的連鎖餐飲企業從中獲利,未來營改增也很可能成為推動餐飲產業鏈整合的動力,熟悉掌握營改增規律的餐飲企業或將能夠從中獲得更多發展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