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金融業者很重視文化產業與金融業的融合,但在推動形成文化資源資產化、產業化發展過程中的理論創新架構體系、金融化過程與運作體系、以文化價值鏈構建為核心的產業形態體系及服務與支撐體系等方面用力很猛的同時,卻可能忽略了效率,而這正是行業發展所面臨的實質問題所在。
金融的意義在于把資金最快速的傳遞到最快增值的地方,因此,其核心價值就是效率。文化金融核心價值的獨特性主要體現在文化資源的系統化一商品化一資產化一金融化一證券化這一價值傳遞鏈條上,但迄今為止,能夠真正完整實現這一價值鏈條的行業成功案例有幾個?這一點,說白了,就是文化資源當前尚難與金融資本真正有效融合。
文化產業如何與金融融合
上個月在京舉行的中國文化金融50人論壇(CCF50)夏季峰會上,有經濟、金融、投資和文化產業等界別的多位大佬:中航國際交流中心董事長柴森、樂視控股高級副總裁王永利、北京電影學院教授侯光明、中國人民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研究所所長金元浦、原阿里影業集團副總裁徐遠翔、深圳眾投邦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朱鵬煒、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經濟研究所研究員金巍、國家行政學院教授馮俏彬等,都在發言中強調了文化產業市場與金融市場融合的問題。
金融如何支持文化產業發展、金融如何融入文化產業、如何適應互聯網時代新的文化發展要求,這確是一個重要課題。
沒錯,正如王永利所說,文化金融的根基和和重點就是金融,就是要緊緊抓住金融的本質,從金融的視角和邏輯出發研究探索文化金融的發展。文化金融也是文化創意產業和創意經濟領域跨界融合的重點,在互聯網時代跨界融合的大趨勢下,文化金融需要和實體經濟發展緊密結合,文化金融也需要緊密服務于產業發展本身,文化金融還必須高度重視和積極探索互聯網的應用。但沿著這條路徑,如何產生出文化金融成功的經營模式,這才是最根本的問題。
侯光明教授說他為資本與電影的擁抱鼓與呼,認為在“資本”的助力下,中國電影產業初具規模、市場體量迅速擴大、觀影習慣逐步形成。而資本存在一個特點是:“掙快錢”的心態:隨著市場規模擴大,資本介入頻繁,大量游資也紛紛進入,造成電影投資者心態的變化,“掙快錢”就會產生一批缺乏 “藝術匠心”的“快餐式電影”,沖擊市場,降低藝術水準,這會對“電影產業持續化發展”造成負面影響。因此,侯光明認為:電影與資本的結合,需要經驗的磨合,既要按照商業規則保證資本與電影聯姻時,資本的投入與產出有著合理性,努力實現效益的最大化”,同時也要警惕把資本當成工具來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