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知道,文化消費者也是識貨的!”這是記者近日在采訪中聽到的一句令人印象深刻的話。
有一組數據眼下被不少人所熟知:我國文化消費潛在規模為4.7萬億元,而實際消費僅為1萬多億元,缺口超3萬億元。與此同時,我國電視劇產量每年在1.5萬集左右,居世界第一。電影產業迎來了爆發式增長,而大量粗制濫造的影片連上映機會都沒有。每年圖書出版約30萬種,而產生的實際影響力相當有限。
產能驚人、精品不足、無效供給、結構性矛盾,文化產業同樣需要一場系統性的供給側改革,才能面對公眾要求越來越高、品味越分越細的多元化文化消費時代。
文化產業是省委、省政府確定的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的新興主導產業之一,對全省經濟貢獻率超過6%,是我省四大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著力點和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去年以來,我省文化產業積極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突破口,抓住制度供給、要素供給、產品供給三個關鍵環節精準發力,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加快培育文化新業態,完善文化市場體系,促進產業有效投資和融合發展,有力推進了文化產業轉型升級。
頂層設計釋放市場活力
文化產業的供給側改革,離不開體制機制的支撐和保障,而其中政府的頂層設計尤為關鍵。文化產業體系的構建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只有破除了體制性障礙,才可能真正實現文化資源要素的結構性調整。
首先,我省的相關文化部門圍繞優化作為市場主體的文化企業的生態系統,在整合存量文化資源、轉變政府職能上下功夫,形成有利于產業轉型升級的發展環境。例如,整合新華書店全省出版發行網絡資源,建設新華物流配送公司;支持海都公眾服務公司采取授權加盟、合資合作等形式在全國8省16城成立連鎖企業,建立O2O益民服務云平臺,指導海都公眾服務、海都購物網股份制改造、上市融資、股權激勵試點;推動福州市整合歷史街區、旅游、體育場館、影視傳媒等資源,組建涵蓋歷史文化街區經營、文化旅游、影視傳媒、文化藝術、產權交易五大領域的我省最大的非銀行金融投資集團福州文投集團,集團資產約76億元,奧體中心移交后,資產將超過100億元。
其次,推進文化單位經營管理機制改革創新,著眼于激發文化單位生產創作活力,以提升文化產品供給的創新、質量和效率。我省推動省屬文藝院團實行企業化管理、市場化經營,采用劇目制、制作人制、公司制等方式創新生產經營機制,涌現出《絲海夢尋》等一批叫好又叫座的精品,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專門作了報道。省廣電網絡集團同步推進廣電網絡整合與股份制改造重組,建立全省一網管理體制,健全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2015年集團實現總收入超過26億元、利潤近5億元,全省數字電視用戶數字化率達93.7%、居全國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