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缺乏有針對性的風險識別與評估體系,忽視貿易融資債項授信風險控制。當前商業銀行對客戶的了解及開展相關評級授信,主要依據客戶靜態的財務報表和歷史的經營業績,較注重客戶主體授信,而忽視對具體的貿易融資業務債項授信并建立有針對性的風險識別和評估體系。
破解之策
(一)實施客戶導向戰略,加快產品與技術創新,提供差異化產品和服務。強調以客戶需求為導向,通過完善服務功能,創新貼近市場的融資產品,提供差異化的產品和服務,提高客戶對銀行的認同度、依存度,增強銀行對客戶的議價能力。一是在細分客戶的基礎上,針對不同客戶的不同需求,提供差異化的國際貿易融資服務。比如,對需要用人民幣購匯對外支付信用證項下款項又有規避匯率風險需求的進口客戶,可以提供人民幣全額保證金項下的海外代付加遠期購匯等一系列產品的組合,既幫助客戶降低成本,又可為銀行帶來多重收益,緩解頭寸壓力。二是由單一產品融資轉變為提供產品組合或整體解決方案。例如,基于客戶出口環節的融資、結算、交易等綜合需求,銀行可以將基本出口類貿易融資產品與資金交易類產品有機組合,對業務流程進行一定改造和組合后,有針對性地向客戶提供國際貿易金融綜合服務方案,既包括打包貸款、出口商票融資、出口押匯等傳統產品,又涵蓋福費廷、出口保理等新興融資服務。三是緊跟國際貿易結算方式的發展變化,關注整個國際貿易供應鏈的整合和價值鏈的管理。分析供應鏈各環節融資需求和風險特征,圍繞客戶潛在需求,研發適應市場的供應鏈融資產品。比如,對于符合一定條件的大宗商品進口貿易,銀行可以提供以進口商品物權擔保為主要形式的整套供應鏈融資服務。進出口雙方約定以信用證為結算方式進行大宗商品交易,銀行為進口商減免保證金開立進口信用證,待出口商發貨后,銀行在倉儲公司介入監管的前提下對進口商融資,減少進口商在進行大宗商品貿易中資金的占用。
(二)引入科學方法,嚴格審核貿易背景真實性,有效遏制虛假貿易融資。一是通過“審查法”,對相關貿易合同、貿易單據、商業發票、交易雙方交易歷史記錄進行認真核實,仔細審核合同條款是否清晰、單據是否齊全、發票是否真實。二是通過“對比法”,甄別交易雙方的交易關系是否合理、交易標的是否屬雙方的經營范圍、交易金額是否與雙方的經營規模相稱。三是通過“核對法”,核對發票是否與交易合同內容一致,防止企業通過虛假合同、發票、提單等單據騙取銀行融資,前移風險控制關口。同時,進一步提高貿易融資業務期限的合理性和科學性,根據企業生產周期和銷售回籠周期合理匡算,防止企業提前回籠的資金被挪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