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西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省文化廳印發《山西省“十三五”文化改革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規劃》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立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省、市、縣公益文化設施基本達標,文化產業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顯著增加,文化建設呈現全新局面。
《規劃》對推進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繁榮發展文藝創作,提高非遺保護傳承水平,加快文化產業轉型升級和發展步伐,擴大文化交流等工作做出具體部署。
《規劃》指出,要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逐步形成“縣級以上有機構管理、鄉鎮有網點支撐、村組有專人負責”的長效運行維護體系。完善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傳承人評審機制和專項資金監管等長效機制,推進“晉中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整體性保護工作,實施“鄉村文化記憶工程”。加快發展重點文化產業園區和特色文化產業群,探索“文化+”產業融合發展新模式,推進文化文物單位創意產品開發,依托紅色文化資源,規劃建設“勝利之路”“追尋先輩的足跡”等紅色文化主題精品旅游線路。
《規劃》強調,要加強文物保護,建立并完善全省瀕危文物保護單位名錄和瀕危文物搶救搶險項目庫。實施文化精準脫貧攻堅,實現貧困縣公共圖書館、文化館基本達標。加強“一地(鄉鎮、村)一品”特色文化產業開發,發展家庭作坊、專業合作社,形成區域性脫貧致富產業。抓好“鄉村文化記憶工程”,協同推進文化建設、鄉村旅游、生態農業。省級購買的下鄉演出服務70%以上面向貧困地區演出,市級購買的演出主要面向貧困地區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