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產業在享受城市所提供的一切便利與資源的同時,也在反向滋潤著城市的發展,甚至可以這樣說,文化產業已經在深刻改變城市。
文化產業不是“羅馬城”,發展非朝夕之事
發展文化產業的現實意義和重要性怎么講都不為過,但同時發展文化產業卻又不可盲目和跟風。文化產業發展是一項系統的工程,也是考驗全局觀和前瞻性思維的“民生工程”。它的發展與羅馬城一樣,不是一天建成的,而是關乎政策鼓勵、金融支持、基礎設施配套、文化品牌整合、創意人才集聚等要素的共同發力。
世界城市品牌之父西蒙·安浩調查發現:“人們的記憶,只能記住三個城市。”人類記憶極限與城市數量之間的矛盾突出,這個時候城市形象的定位與傳播就成了不二之選。文化產業不但是城市形象定位的組成部分,同時也能夠通過自身發展的規模與特色成為城市形象定位的獨特記憶點。
例如成都,緊緊圍繞內容至上的文化發展戰略,充分利用西部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整合了“大熊貓生態文化”--“古蜀文化”--“三國文化”--“水文化”--“詩歌文化”等系列文化形態。成都從戰略、資金、硬件、內容、營銷等方面打造文創之都,形成以園區化、樓宇化為載體模式,以重大產業項目為帶動,以骨干企業為支撐,文博旅游、創意設計、演藝娛樂、藝術品原創、動漫游戲等行業快速發展的新格局。當成都城市文化的宣傳片亮相紐約時代廣場的時候,昔日的“天府風光”、“熊貓故鄉”、“蜀漢文化”讓世人眼前一亮。
儲存、流傳、創新——文化城市的未來
美國社會哲學家劉易斯·芒福德在《城市文化》一書中提到:“城市是文化的容器,專門用來儲存并流傳人類文明的成果,儲存文化、流傳文化和創新文化,這大約就是城市的三個基本使命。”這三個使命也正是文化城市發展的內在規律和追求的終極目標。文化產業與城市深度融合,文化城市的概念呼之欲出,其未來發展趨勢有以下五個方面:
第一,文化產業的支柱性功能越來越突出。“文化產業”不僅僅是光鮮的城市名片,更是城市經濟發展新引擎。文化產業不但能提升城市居民生活品質,還能吸納就業人口、豐富文化產品與市場。隨著經濟結構的調整,文化產業在城市經濟中的比重會越來越大,將成為衡量城市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創意農業、觀光工廠的迅速崛起,就是得益于文化產業對第一、第二產業的反向支持。
第二,文化產業的品牌特性愈加明顯。文化產業是感性和理性的結合,也是科技和文化的融合。在物質生活極大豐富的今天,人們在文化消費的時候更加注重價值感、情感、以及美感的體驗和收獲,而文化產品的品牌最大限度滿足了消費者對于某種文化的認同感。所以在互聯網及社交媒體改變了人們接受和傳遞信息方式的當下,“文化產業”本身成為了一種傳播內容及傳播渠道,更為直接、有效地去傳遞城市形象的渠道。
上篇:
下篇:
地址:甘肅省蘭州市城關區慶陽路77號比科新大廈 傳真: 電郵:303235380@qq.com
隴ICP備14001663號 泰和集團 甘公網安備 62010202002397號 版權所有 設計制作 宏點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