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 讀
從資產管理業務系統建設來看,商業銀行要著力打通產品(負債)渠道,擴大投資交易范圍,實現業務流程風險控制和清算賬務處理等要求,達到現有業務向交易型業務轉型的目的。
隨著中國高凈值人群規模的不斷增長,金融需求的日趨多樣化,我國商業銀行資產管理業務在短短十年間經歷了從少到多、從單一到多元、從簡單到復雜的過程,資產管理行業呈現出“大資管”格局。目前,國內主要商業銀行均已初步構建了總行資產管理部(投資銀行部)為主,理財業務與各資產管理類子公司的信托、基金、保險等業務相輔相成的大資產管理架構,并建立了與之適應的資產管理業務系統架構。未來從系統建設來看,應著力打通產品(負債)渠道,擴大投資交易范圍,以實現業務流程風險控制和清算賬務處理等要求,達到現有業務向交易型業務轉型的目的。
資產管理業務系統建立是業務轉型升級必然要求
2014年,中國金融改革實現了前所未有的提速,金融創新步伐顯著加快,推動資產管理業務取得一系列積極進展:
一是資產管理業務規模呈現跨越式發展。相關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底,中國資產管理產品規模已達56.2萬億元,其中,銀行理財產品15.03萬億元、信托產品13.98萬億元、保險資金運用的資金規模10.20萬億元、證券公司資產管理業務規模7.97萬億元、公募基金4.54萬億元、基金管理公司及其子公司專戶業務管理資產規模5.88萬億元。
二是監管改革持續釋放促進資產管理業務發展的制度紅利。2012年下半年以來,中國金融監管部門密集出臺了一系列資產管理新政,包括開展銀行資產管理計劃和債權直接融資工具試點;放寬非銀行金融機構設立和托管公募基金的限制;券商獲準代銷各類金融產品;允許期貨公司開展資產管理業務;擴大保險公司資產管理公司的受托資金來源等。監管改革深刻改變了中國資產管理業務發展的行業格局,各子行業相互交織,形成跨領域、跨行業競爭合作的“大資管”特征。
隨著監管政策的變化,利率市場化以及金融脫媒的日益深化,商業銀行資產管理業務系統亟待完善:一方面,非標準債權資產占比逐步下降,債券等標準資產為核心的交易型業務模式,將成為資管業務配置的主要方式,通過資產交易實現風險的轉移和價值的實現。標準資產為核心的交易離不開IT系統的支持。通過有效的IT系統才能實現資產交易的有效決策、順暢執行和風險有效管理。
另一方面,隨著資產管理業務規模的不斷增加,以及內外部需求的變化,對業務的經營管理提出了更加嚴格的要求,因此對系統的需求也更加迫切。特別是在大數據時代,有效整理、分析、挖掘業務數據,為資產管理業務發展提供決策支持。基于上述趨勢,商業銀行資產管理業務IT系統建設已經成為必須解決的問題,也是新時期商業銀行資產管理業務轉型的必然要求。
我國商業銀行資產管理系統呈現三大特點
在商業銀行資產管理業務深入發展的背景下,各行均對于資產管理業務系統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從總體來看,我國商業銀行資產管理業務系統尚待進一步完善和健全,突出表現在處理交易型業務以及與外部系統之間的對接方面。同時,由于近年來資產管理業務發展較為迅速,業務模式經常發生變化,資產管理業務系統也需要不斷進行更新升級甚至大范圍改造。但由于系統開發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只有將業務模式、業務架構與系統研發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夠促進資產管理業務系統建設有序開展。當前,國內大部分商業銀行都建立了自己的資產管理業務模式和系統架構。從整體來看,一般都有以下特點:
一是集資金募集、交易、風控、清算賬務處理為一體的系統架構,全面驅動資產管理業務發展。目前,大部分商業銀行開展資產管理業務系統包括產品發行、投資組合管理、風險管控、綜合管理等業務板塊。產品發行系統能夠實現資金的募集、管理,更加快速地響應投資者需求變化,并根據投資者偏好以及資金成本迅速地從不同渠道獲取資金;投資組合管理系統能夠實現資金的投資運作,為投資者帶來更高收益,同時還能有效防控風險,通過對不同類型投資組合風險收益的測算,使更大范圍試算投資組合成為可能;風險管控系統能夠實現對投資資產的選擇,以及資產的風險識別、計量與控制。隨著資產管理業務規模的不斷擴大,需要從更加廣泛的角度對資產的信用風險、市場風險、操作風險予以關注,而風險管控系統提供了很好的支持;綜合管理系統能夠實現資產管理業務賬務清算管理、統計分析以及報表生成等功能,同時還可以高效系統地對資金的運作效率進行及時有效地計算、分析。
二是根據系統化建設要求進行組織架構的設置。大部分商業銀行資產管理部都根據系統流程或者操作的有效性等角度設有產品研發或發行、資產配置、投資組合交易、風險內控、清算賬務處理等部門,通過組織架構反映出系統架構。其中,產品部門的主要職責是負責發行產品募集資金,并對產品進行存續期間的管理。例如根據監管要求向投資者進行信息披露、到期兌付等,這意味著產品部門將對產品銷售系統予以維護和優化,從而實現業務發展與系統建設的有機結合;資產配置部門主要負責非標資產的尋找、組織和管理,包括接收分支機構上報的合格資產或者根據投資組合需求向分支機構發布非標資產需求信息,組織分支機構提供符合需求的資產,并確保其所提供資產的質量。目前商業銀行資產管理業務的規模日益增長,非標資產從審批直至成為合格的可供交易資產需要一系列流程的配合,尤其對于分支機構較為分散的商業銀行來說,通過系統實現對非標資產的審批,成為可供交易資產的全過程是實現資產管理業務快速響應的關鍵;投資組合交易部門主要負責根據投資者的風險收益需求偏好,通過資產配置部門以及外部市場配置相應的資產,并對滿足條件的資產按事先約定的規則進行交易。同時,為了避免操作風險,需要將交易策略、規則嵌入到系統中,這樣就能夠極大地提升投資組合交易的效率,同時避免人為干預的操作風險。
三是設計模塊化、參數化、開放式的系統架構。商業銀行資產管理系統大部分主要從渠道類(產品端、資金募集)、業務類(投資組合、選擇資產)和管理類(清算賬務處理、風險內控、數據分析等)三個方面進行開發和構建,渠道類是指銷售系統,將產品部門設計的產品銷售給投資者,或根據投資者的需求設計出符合其需求的產品;業務類主要是資產管理信息系統和投資組合交易系統,主要功能為實現產品投資資產的審批、交易及日常管理等;管理類是指業務全流程的清算賬務處理以及數據匯總、整理、分析等。由于商業銀行資產管理業務仍然處于不斷創新的階段,產品創新速度快,資產管理業務系統只有建立在較為開放的框架下,才能適應資產管理業務創新發展的需求。因此模塊化、參數化、開放性是保證資產管理業務系統持續有效的重要保證,當投資者需求發生變化,商業銀行只需針對資產管理業務系統的部分模塊或者部分參數進行調整優化就可以適應創新發展的需要。
目前,各行的資產管理系統既有自主開發,也有與外部IT機構合作建立的。資產管理系統應根據需要與本幣交易系統、托管系統、估值清算系統和銷售系統進行對接。資產管理系統的整體框架是核心業務系統模塊化,同時通過相互之間的對接或者與外部系統的對接,如托管系統、中債系統等,實現資產管理平臺的不斷完善與拓展。模塊化能夠促進資源更有效地利用,同時也能避免“噪聲”信息的干擾;而參數化能夠有效適合業務發展變化及創新的需要;開放式則能夠與外部系統有效互通互聯,最大限度地調用現有資源。
構思我國商業銀行資產管理業務系統建設創新
目前,國內主要的商業銀行均已初步構建了總行資產管理部(投資銀行部)為主,理財業務與各資產管理類子公司的信托、基金、保險業務相輔相成的大資產管理架構。從業務發展情況來看,經過多年發展,各家商業銀行已初步形成了以理財為代表,資產管理業務與投資銀行業務協同發展的格局,業務范圍覆蓋了投資理財、債務融資、財務顧問、并購重組、產業基金、財富管理、資產證券化等多個領域,基本形成了債券承銷、資產管理、財務顧問、資產證券化四大業務板塊。
資產管理作為整個商業銀行重要戰略性轉型業務,其系統建設與流程再造應放在行業標準化及系統建設的全局中統籌考慮,既要考慮順應資產管理普惠化、全球化、交易化、個性化的趨勢,又要考慮其相對獨立的性質和風險隔離的要求,此外還要考慮與其他業務的協同聯動等。在此背景下,我國商業銀行資產管理業務應明確定位,通過提升資產交易、風險管理、資金募集等方面的綜合能力,全面推進資產、產品(負債)、管理模式的轉型升級,打造以資產和產品為基礎、以清算賬務處理與風險防控為保障、以交易管理為核心競爭力的轉型時期資產管理業務“五位一體”新框架。
從系統建設來看,要著力打通產品(負債)渠道,擴大投資交易范圍,實現業務流程風險控制和清算賬務處理等要求,達到現有業務向交易型業務轉型的目的,主要分為以下三步:
第一,在產品(負債)方面主要建立并持續優化產品銷售系統,在全市場進行資金的搜索,并通過不同渠道(行內渠道和行外渠道)收集市場上已有的資金需求,最終實現低成本吸收資金。同時,還應充分考慮產品端業務與外部機構以及互聯網的互聯互通,根據客戶財務狀況和風險偏好以及個性化需求,向其直接推送相關的資產管理產品。
第二,引入“資管投行”的理念,使現有業務模式通過系統建設向交易型業務方向轉變,達到主動負債的目的。通過系統平臺對資產與產品(負債)進行撮合,完成最終投資組合交易,并以單個SPV為基礎,對投資組合進行績效考核。同時,實現資金流、資產流、信息流的電子化管理;實現前臺交易、中臺風控、后臺清算賬務處理的無縫銜接。
第三,打造資產管理業務的支持保障系統,主要包括風險管理和清算賬務處理系統。其中,風險管理系統體現為對業務運行中的事前、事中、事后風險管理;通過設定市場風險、流動性風險、信用風險等相關參數指標,達到單個產品動態預警的目的,以實現風險監測機控化的要求,達到業務發展過程中全面風險管理的目的。清算賬務系統處理建立在完善的賬務處理及估值制度的基礎上,使得單個產品作為單獨SPV建賬,做到資產、產品一一對應,并能實現資產管理業務日報、月報、季報、年度報表自動生成的要求,達到便于業務管理以及滿足監管要求的目的。
本文原載于《中國銀行業》雜志2015年第5期。
上篇:
下篇:
地址:甘肅省蘭州市城關區慶陽路77號比科新大廈 傳真: 電郵:303235380@qq.com
隴ICP備14001663號 泰和集團 甘公網安備 62010202002397號 版權所有 設計制作 宏點網絡